《按比例分配》教學設計(通用6篇)
《按比例分配》教學設計 篇1
教學內(nèi)容:浙江省省編義務教材十二冊p,96;例3、例4
教學目標:
(1) 聯(lián)系實際,使學生感知按比例分配的實際意義,初步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2) 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
(3)培養(yǎng)學生觀察、歸納和語言表達能力,發(fā)揚嘗試、合作、協(xié)調(diào)精神,促進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設計思路:
1、讓學生在現(xiàn)實情境中體會按比例分配的合理性,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按比例分配是一種分配思想,在生活、生產(chǎn)中是很常見的,已學過的平均分其實是按比例分配的一種特例。教學中要通過解決實際生活的問題,讓學生了解在生活、生產(chǎn)常常要把一個量按照數(shù)量的多少來分配,感悟“按比例分配”存在的價值。但教材中的例題是“蔬菜專業(yè)戶種蔬菜”和“攪拌混凝土”,這兩個材料對于城市的孩子是很陌生的,學生對解決問題的背景不熟悉。所以在設計時換成了“體育老師要把18個籃球分給男、女兩組同學,該怎么分?”,讓學生討論,由于學生面臨的是自己生活中的問題,學習材料具有豐富的現(xiàn)實背景,于是激發(fā)學生產(chǎn)生解決問題的心向,主動地參與探索,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提出了不同的分配方案(如平均分、男同學多,女同學多、按人數(shù)分等),按比例分配是其中的一種方案。而且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每個孩子都能體會到數(shù)學其實就在我們的身邊,數(shù)學源自生活。
2、尊重學生起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按比例分配是在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分數(shù)乘法應用題、比例知識、正反比例應用題的基礎上學習的,而且學生在平時也有一定的體驗。所以在新知形成的過程中,首先讓學生根據(jù)原有的知識嘗試解決問題,變被動接受學習為主動研究性學習,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并充分展示學生的思考過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體會到同一問題可以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到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利于學生多向思維的發(fā)展,凸現(xiàn)學生個性化的學習。
3、提供開放性的學習素材,應用按比例分配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教學中要更多地關注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一個個的新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購買圖書”“如何分配利潤”等,情境是開放的,條件是開放的,解題策略也是開放的,試圖給學生更大的探索空間,促進學生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體育課上,賈老師要把18個籃球分給男、女兩大組進行分組練習,你覺得可以怎么分呢?男同學、女同學組各能分到多少個?
生1:可以平均分,男同學9個,女同學9個。
生2:我認為這樣不合理,應該是男同學要多,男同學分10個,女同學分8個。
生3:憑什么男同學要多,應該是女同學10個,男同學8個。
(男、女同學開始爭論。)
師:誰來說說怎么分比較合理呢?
生4:我認為按照人數(shù)的多少來分?
4、如果男同學有25人,女同學有20人。男、女同學各分到多少個?
(意圖:聯(lián)系學生熟悉的生活問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產(chǎn)生矛盾沖突,從平均分引入按比例分配,使學生感到面臨的問題是自己生活中的問題,從而主動地參與探索,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嘗試探究:
1、 學生嘗試練習,這樣的問題你能解決嗎?
2、 試一試,有困難的同學可借助畫圖來幫助理解,也可以與老師或同桌商討。老師巡回,并讓學生把自己的想法寫在黑板上。
3、 已經(jīng)完成的同學同桌或四人小組討論,說說是怎樣想的?
(意圖: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起點,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在此基礎上,組織合作學習,這樣才會是有效的。)
4、 組織反饋,逐一展示學生的解題思路。
方法一:男:18÷(25+20)×25=10(個) 女:18÷(25+20)×20=8(個)
方法二:男:18×25/45=10(個) 女:18×20/45=8(個)
方法三: 男:18×5/9=10(個) 女:18×4/9=8(個)
題目上根本沒有4、5、9,說說是怎么一回事?
(在學生講述時教師展示課件,如果有學生利用線段圖或畫圖來表示,就展示學生的線段圖或圖示,幫助學生理解。)
方法四:設男同學分到x個,利用正比例的方法來解答。
4、剛才我們算出的答案都是10個和8個,你有什么方法可以來驗證我們的答案是正確的?
10+8=18(個)(兩個數(shù)量的和要等于18,10:8=5:4,即男、女人數(shù)的比是5:4。
5、 小結:像這樣把18個籃球按照人數(shù)的多少來進行分配的情況叫做按比例分配。你見到過、聽說過類似的情況嗎?
6、 學生舉例。(如學生無法舉例,則出示圖片介紹在生活、生產(chǎn)中的應用:混凝土、農(nóng)藥配比等。)
(意圖:讓學生舉例,說說在生活、生產(chǎn)中按比例分配的應用,既鞏固學生對“按比例分配”的理解,又體驗了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三、鞏固應用:
1、 初步應用:
師:下面我們來做個試驗,看看你對自己有多了解?
說說你的身高。(學生對自己的身高幾乎是脫口而出,對自己不要太熟悉喲!)
說說你頭部的長度?(很多同學一下子懵了:有學生開始一同桌互相比畫,也有的只好猜了。)
師:我曾經(jīng)看到這樣一條信息:12周歲的兒童,頭與頭部以下的高度的比一般是2:13。2:13是什么意思?
師:你能根據(jù)自己的身高算一算頭部的長度嗎?(有同學算出后,還用尺量一量,用來檢驗這條信息的真實性。)
(意圖:學生猜一猜、算一算,學習興趣非常的濃厚,關注我們自己,原來人身上也有這么多的數(shù)學問題!)
2、 發(fā)展應用:
我們學校的學生也有很多是書迷,最喜歡到閱覽室、圖書室看書、借書。現(xiàn)在學
校決定投入6000元,添置一些電子讀物(vcd光盤、錄像等)、科技書和故事書。現(xiàn)在征求大家的意見,這6000元按照怎樣的比來分配?各花多少錢?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1:1:1(平均分)
1:2:3(1:2:3代表什么?你為什么要這樣設定?)
5:3:2(比較喜歡看vcd、錄像等)。
再讓學生舉2——3個比,并請你選擇其中的一個比算一算各花多少錢?
反饋。有用1:1:1來解的嗎?6000×1/3=(元),6000÷3=(元),1:1:1來分配就是平均分,平均分是特殊的按比例分配。
(意圖:給校長當一回參謀,自己設定三種讀物的比例,解答自己提出的問題,字的愛好體現(xiàn)其中,真是不亦樂乎!)
3、 綜合應用:(利潤的分配)
張叔叔和李叔叔、王大伯三家合資辦廠,由于他們齊心合力,經(jīng)營有道,一年下來,除去繳納稅款、發(fā)工資和其他費用,獲得利潤14萬元。該怎么分配這些利潤。
三家投資者的情況如下表:
姓名 在廠工作人數(shù) 投資金額
張叔叔 2 20
李叔叔 3 12
王大伯 2 8
現(xiàn)在同學們四人一組,也像他們一樣圍在一起,商量商量如何分配這14萬元的利潤。
生1:我們小組認為按照人數(shù)來分配,
14×2/7=4(萬元) 14×3/7=6(萬元) 14×2/7=4(萬元)
生2:我們小組有不同意見:我們認為應該按照投資金額來分。
14×20/40=7(萬元) 14×12/40=4.2(萬元) 14×8/40=2.8(萬元)
生3:我們小組認為一半按照人數(shù)來分,另一半按照投資金額來分
張叔叔:7×2/7=2(萬元) 7×20/40=3.5(萬元) 2+3.5=5.5(萬元)
李叔叔:7×3/7=3(萬元) 7×12/40=2.1(萬元) 3+2.1=5.1(萬元)
王大伯:7×2/7=2(萬元) 7×8/40=1.4(萬元) 2+1.4=3.4(萬元)
生4:我們小組認為先留下4萬元,作為發(fā)展再生產(chǎn)用,再按照投資金額來分配。
(14-4)×20/40=5(萬元) (14-4)×12/40=3(萬元) (14-4)×8/40=2(萬元)
生5:我們認為先留下一半,再按人數(shù)的多少來分。
生6:老師,我認為應該按協(xié)議來分配。因為現(xiàn)在合資辦廠的,事先都簽訂了協(xié)議,所以按協(xié)議上規(guī)定的來分配是最合理合法。
(意圖:讓學生參謀如何分配利潤,情境是開放的,條件是開放的,解題策略也是開放的,給學生以更大的探索空間,促進學生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
師:同學們,真是既能干,又有個性,想到了這么多的分配方案,了不起!
《按比例分配》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征和基本解題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探究知識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維品質(zhì),以及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3.培養(yǎng)初步的合作意識,學會評價他人,欣賞他人。
教學重點: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基本解題方法
教學流程:
一、導入
1、師:出示一張長方形紙,對折。(仔細觀察,請說出一個比)
提問:仔細觀察,請用一句話來描述下剛才的操作?
生:把一張紙平均分成2份。
師:這種分法叫什么?
生:平均分配。(板書)
師:你能否用一個比來表示下平均分配?
生:1:1(板書)
師:這個比的前項后項有什么特點?(相等,都等于1)
師:如果我想取其中的一份,我可以怎樣表達這一份?
生:
師:這里的2是什么?1是什么?
生:2表示總份數(shù),1表示其中的1份數(shù)。
2、要求學生拿出一張長方形紙,按3:1分配。
提問:平均分配行不行?(不行)
學生操作。
提問:分成了幾份?
再說出幾個數(shù)?( 、 )
3、再次要求學生拿出8本書,按3:1分配,該怎么分?
學生操作。
4、通過剛才的幾個操作你能想到什么結論?(一個數(shù)量可以按一定的比進行分配)
板書(按比例分配)
二、新課教學
1、師:接下去我們來當一位小法官,事情是這樣的:
小趙、小張合伙開了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年終時,共創(chuàng)利潤440萬元,你認為他們應該怎么分配這筆收入呢?(同桌商量)
商量結果:平均分配,440÷2=220(萬元)
2、出示:如果當初他們在創(chuàng)辦公司時,小趙投入的資金和小王投入的資金的比是3:1,那么一年后,用平均分配的方法合理嗎?你覺得該怎樣分配,請你幫忙算一下年終后他們各得到多少萬元?
(1)同桌商量
(2)反饋匯報,指名回答
(3)統(tǒng)一意見:平均分配不合理。如果平均分配,肯定有人吃虧,有人不勞而獲。
(4)解決該怎么分配,學生獨立動手做。
(5)學生板演反饋:
a.440× =110(萬元) b.440× =110(萬元) c.440÷4=110(萬元)
440× =330(萬元) 440-110=330(萬元) 110×3=330(萬元)
3、出示:如果當初他們在創(chuàng)辦公司時,小趙投入的實際資金是45萬元,小王是10萬元。年終后,他們的利潤該怎么分配呢?
引導學生得到一個怎樣的比例進行分配。
4、經(jīng)過核算,他們發(fā)現(xiàn),還漏算了一位朋友小李,他在當初創(chuàng)辦公司的時候也投入了33萬元,年終后,這筆利潤他們?nèi)嗽撛趺捶峙淠兀?/p>
引導學生得到三人連比進行分配。
三、加深鞏固
1、其實在我們生活中分配東西的時候經(jīng)常要用到按比例分配,只要你留意一下,我們身邊就有:
(1)你的體重( )千克,通常人的血液與體重的比約是1:13,那么你的血液( )千克。
(2)學校圖書館買來162本兒童故事書,按1:2:3分給低、中、高段學生閱讀,你認為他們各年段得到多少本?
(3)學校把一塊包干區(qū)按2:4:6分給401班、501班、601班,已知601班比401班多了200平方米,三個班各分到多少平方米?
(4)一個長方形的周長是18厘米,長與寬的比是2:3,那么長和寬各多少厘米?
板書設計:
2份 1:1 平均分配
4份 3:1 按比例分配
a.440× =110(萬元) b.440× =110(萬元) c.440÷4=110(萬元)
440× =330(萬元) 440-110=330(萬元) 110×1=110(萬元)110×3=330(萬元)
《按比例分配》教學設計 篇3
教學內(nèi)容:
教學目標 :
1、使學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
2、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征及解題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征及解題方法。
教學難點 :
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實際應用。
教學過程 :
一、復習引入
1、填空
已知六年級1班男生人數(shù)和女生人數(shù)的比是:3:2。
(1)男生人數(shù)是女生人數(shù)的( )
(2)女生人數(shù)是男生人數(shù)的( ),女生人數(shù)和男生人數(shù)的比是( )
(3)男生人數(shù)占全班人數(shù)的( ),男生人數(shù)和全班人數(shù)的比是( )
(4)全班人數(shù)是男生人數(shù)的( ),全班人數(shù)和男生人數(shù)的比是( )
(5)女生人數(shù)占全班人數(shù)的( ),女生人數(shù)和全班人數(shù)的比是( )
(6)全班人數(shù)是女生人數(shù)的( ),全班人數(shù)和女生人數(shù)的比是( )
2、口答應用題
六年級(1)班和二年級(1)班共同承擔了面積為100平方米的衛(wèi)生區(qū)保潔任務,平均每個班的保潔區(qū)是多少平方米?
口答:100÷2=50(平方米)
提問:這是一道分配問題,分誰?(100平方米)
怎么分?(平均分)
六年級學生和二年級學生承擔同樣多的衛(wèi)生區(qū)保潔任務,合理嗎?
這樣分還是平均分嗎?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問題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們想知道還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嗎?今天我們繼續(xù)研究分配問題。(板書:分配)
二、講授新課
1、把復習題2增加條件“如果按3 :2分配,兩個班的保潔區(qū)各是多少平方米?”
2、提問:分誰?(100平方米)怎么分?(按3 :2分)
求的是什么?(求二年級1班的保潔區(qū)是多少平方米?六年級1班的保潔區(qū)是多少平方米?)
3、思考:由“如果按3 :2分配”這句話你可以聯(lián)想到什么?
(1)六年級的保潔區(qū)面積是二年級的3/2倍
(2)二年級的保潔區(qū)面積是六年級的2/3
(3)六年級的保潔區(qū)面積占總面積的3/5
(4)二年級的保潔區(qū)面積占總面積的2/5
… …
小組匯報結果
4、嘗試解答:用你學過的知識解答例題,并說一說怎么想的?
方法一、3+2=5 100÷5=20(平方米)
20×3=60(平方米) 20×2=40(平方米)
方法二、3+2=5 100× 3/5=60(平方米)
100× 2/5=40(平方米)
方法三、100÷(1+2/3 )=60(平方米)
60× 2/3=40(平方米)或100-60=40(平方米)
方法四、100÷(1+3/2 )=40(平方米)
40× 3/2=60(平方米)或100-40=60(平方米)
5、比較思路:這幾種方法中,你認為哪種方法好?為什么?
(第二種,思路簡捷,計算簡便)說說第二種方法的思路?
①求出總份數(shù)
②各部分數(shù)占總份數(shù)的幾分之幾?
③按照求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方法解答。
6、這道題做得對不對呢?我們怎么檢驗?
①兩個班級的面積相加,是否等于原來的總面積。
②把六年級和二年級的面積化成比的形式,化簡后的結果是不是等于3 :2
7、練習
一個農(nóng)場計劃在100公頃的地里播種大豆和玉米。播種面積的比是3 :2。兩種作物各播種多少公頃?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演示課件“比的應用”)下載
8、教學例3 學校把栽280棵樹的任務,按照六年級三個班的人數(shù),分配給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個班各應栽樹多少棵?
(1)討論:這道題與前面所做的題有什么區(qū)別?
分配什么?按照什么來分?
怎樣計算各班栽的棵數(shù)占總棵數(shù)的幾分之幾?
(2)學生獨立解題
①三個班的總?cè)藬?shù):47+45+48=140(人)
②一班應栽的棵數(shù):280× 47/140=94(棵)
③二班應栽的棵數(shù):280×45/140 =90(棵)
④三班應栽的棵數(shù):280× 48/140=96(棵)
答:一班、二班、三班各應栽94棵、90棵、96棵。
9、小結:觀察我們今天學習的兩個例題有什么共同特點?
(已知總數(shù)量、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
怎么解答?
(先求總份數(shù),各部分量占總數(shù)量的幾分之幾,最后求各部分量)
我們把具備上述特點,用這種特定方法解答的分配問題叫做“按比例分配”應用題,
板書(補充課題):按比例分誰?怎么分?
板書:把一個數(shù)量按照一定的比來進行分配。
三、鞏固練習
1、六年級(2)班共有42人,男、女人數(shù)的比是3:4,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2、一個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度比是3 :5 :4。這個三角形的周長是36厘米,三條邊的長度分別是多少厘米?
(1)還是按比例分配問題嗎?(2)如果是四個數(shù)的連比你還會解答嗎?
3、一個長方形周長是20厘米,長與寬的比是7 :3,求長與寬各是多少厘米?
7+3=10 20×7/10=14(厘米) 20×3/10=6(厘米)
【錯,要分的不是20厘米】
4、思考:平均分是不是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按照幾比幾分配的?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新知識?這種應用題有什么特點?應該怎樣解答?
五、課后作業(yè)
練習十三 2、3、4、6
江西省余江畫橋鎮(zhèn)中心小學 湯全康
《按比例分配》教學設計 篇4
一、挖掘教材的趣味性、現(xiàn)實性,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內(nèi)容應當是現(xiàn)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 也就是說,當數(shù)學和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shù)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發(fā)兒童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我班的保潔區(qū)面積如何分配”這種貼近學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戰(zhàn)性的實際例題,不僅能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這種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演繹的問題情境,能使他們真正體驗到數(shù)學不是枯燥空洞的,不是高深莫測的,數(shù)學就在自己身邊,是實實在在的。
二、挖掘教材的開放性、挑戰(zhàn)性,激勵學生創(chuàng)新
現(xiàn)行教材是課程改革過程中的過渡性教材,其中絕大部分的數(shù)學問題都是必要條件的問題,探索性、思考性和現(xiàn)實性的數(shù)學教材顯得比較薄弱,教學中,需要教師補充一些具有開放性、挑戰(zhàn)性的學習材料,適當讓學生接觸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開放性學習材料,除了引進有多余條件或條件不充分的問題,還要逐步引進在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上以及答案上開放的問題,留給學生充分的思 維空間和選擇余地,激勵學生去發(fā)現(xiàn)、去創(chuàng)新,來彌補教材不足
“按“5 :2分配”你讀懂了什么?”這種開放的問題情境,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自由發(fā)展的更大空間,滿足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需求,能使他們真正體驗到數(shù)學不是枯燥空洞的。再次驗證了只有學生積極投入的課堂,才是真正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課堂。
三、挖掘教材的問題性、情境性,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個性化解決問題
教材呈現(xiàn)的方式是教材內(nèi)容的表現(xiàn)形式,也是課堂教學教與學的載體,而同樣的教學內(nèi)容,如果用不同的呈現(xiàn)方式,就會產(chǎn)生不同的教學效果。為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需要我們教師在呈現(xiàn)教材時,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良好的思維情境。一個好的問題情境,會使學生產(chǎn)生困惑和好奇心,能迅速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學活動中,使學生產(chǎn)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從而使學生自覺、興奮地投入到加深練習中,學習和探求新知識的教學活動中。
同樣是5:2的條件變換另一個條件,就能解決更多不同的問題,“還能怎樣變換呢?”的懸念,這種誘惑力,激發(fā)了學生探求和解決問題的濃厚興趣,將學生自然地帶進了新知的探究中。這個例子再次告訴我們: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為教材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情境的引導下,積極主動探索和追求,來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培養(yǎng)情感,從而讓我們的“教材”成為我們學生真正喜歡的“學材”。
《按比例分配》教學設計 篇5
教學內(nèi)容:第十一冊p58——59,例2、例3,練習十三 1——5
教學要求:
1、 使學生認識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結構特點和解題思路,能正確解答按比例分配應用題。
2、 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進行分析、推理等思維能力,以及探求解決問題途徑的能力。
教材簡析:按比例分配應用題是把一個數(shù)量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它是“平均分”問題的發(fā)展。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根據(jù)兩個量的比推想出各占總數(shù)量的幾分之幾。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我校四(3)班有男生30人,女生18人。體育課上,沈老師要把24個實心球分給男、女同學分成兩大組進行練習,可以怎樣分呢?男同學組、女同學組各能分到幾個?
同桌討論,再回答。
(估計學生回答:1、平均分,就是男生12個,女生12個;2、這樣不合理。3、應該按人數(shù)來分,男女生人數(shù)的比是30:18,化簡后是5:3,按這個比例來分較合理。)
師小結:這樣24個實心球按5:3來分,男女生各能分到幾個?你能解決這樣問題嗎?
二、主動探究,歸納方法:
老師把剛才的問題板書成應用題出示,并引導學生一起研究解決剛才的問題:
四(3)班體育課,沈老師要把24個實心球分給男、女同學分成兩組練習,男女生人數(shù)的比是5:3,男女生各分到實心球幾個?
學生嘗試獨立解決問題。有困難的同學老師建議畫個圖幫助理解。解答后同桌說說是怎么想的?
學生討論后匯報交流,說說自己的思路及解答方法。生1:24÷(5+3)×5=15(個)24-15=9(個);生2:先想男生是總?cè)藬?shù)的幾分之幾?5+3=8,男生是總?cè)藬?shù)的5/8。24×5/8=15(個)24-15=9(個)師補充:這樣做,實際上是轉(zhuǎn)化成了“求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生3:24÷(5+3)=3(次) 3×5=15(個)24-15=9(個);……
方法引導:同學們想出了很多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這些方法都可以,具體解題時用什么方法,同學們可以靈活地選擇。
小結:我們分東西,可以用平均分,也可以按一定的比例來分。像剛才一樣,把一個數(shù)量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分配,這種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出示課題: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
三、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1) 初步運用
師:這樣的問題你能解決嗎?
出示:學校買科技書和故事書共540本,其中科技書和故事書數(shù)量的比是5:4,兩種書各買幾本?
(2) 出出金點子:
師:像這樣按比例分配的問題在生產(chǎn)、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下面,我們一起來幫助出出點子,好嗎?
出示:水果店的李經(jīng)理準備用3600元買進一些水果,可以買哪些水果,按怎樣的比例分配,每種水果各用幾元?你幫助出出主意好嗎?
學生先自己做,再交流。
四、總結:
今天,我們學會了哪些知識?并說說我們是怎樣學會這些知識的?
五、課堂練習:練習十三 1——4
《按比例分配》教學設計 篇6
按比例分配是生產(chǎn)生活中常遇到的問題。課始,我從修一段路著手,引出按比例分配。課后,我思前想后,覺得有點不妥。眾所周知,按比例分配是平均分配的發(fā)展,而數(shù)學總來源于生活。故我又重改教案,從學生春游男女生分水果入手:六甲班帶去10.2千克水果,分給男女生,怎樣分較為公平(男女生人數(shù)不同),使學生體會到分東西的步驟:分什么?有多少?怎樣分?這樣就地取材,以學生熟知的生活實例引進,親切自然,使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問題就在人們的周圍。甚至有同學提出讓老師也參加分水果的隊伍中來,因為我班男生25人,女生26人,有同學提出了我參加男生隊伍,這樣人數(shù)一樣可以平均分了!雖然與我的教學預設不同,但我也感到一種溫馨,難得可貴啊!而后,通過分,啟發(fā)學生設計不同的方案,從而使學生產(chǎn)生矛盾:有的情況下平均分配是不合理的。然后引出有時應按比例分配。在學生探究時,讓學生自己操作、觀察、思考、討論、匯報、評價,自己提問質(zhì)疑,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真正“解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