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比例(精選15篇)
解比例 篇1
課題二:
教學目標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知道什么叫做解比例,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并運用解比例的方法解決簡單的問題。
教學重點:
進一步掌握和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
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比例的意義是什么?比例的基本性質呢?
2、運用比例的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哪一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3:4和1.5:2 1/4 :1/3和9:12 72:8和1.2:0.13 3:8和12:32
二、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知識——解比例
三、1、教學例2
這樣知道比例中的任意三項,求另外一個未知項叫做比例,同學們能運用原來學習的知識求出3:8=15:x中x的值嗎?
學生討論交流后,并讓學生自己介紹這種解法的思路,請其他學生補充完。
2、教學例2
這道題和例2相比,有哪些地方不同?想一想,怎樣解?學生討論解答。“做一做”第2題中的比例。
四、鞏固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練習十四第1題。
創意作業:
如果5a=3b,你能寫出盡量多的比例式嗎?并用含a的式子表示出b。大家來比賽誰找的多。
解比例 篇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的意義.
2.使學生掌握的方法,會.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的方法,學會.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比例改寫成兩個內項積等于兩個外項積的形式,即已
學過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一)解下列簡易方程,并口述過程.
2 =8×9
(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三)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哪一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四)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下列各比例改寫成其他等式.
3∶8=15∶40
二、新授教學
(一)揭示的意義.
1.將上述兩題中的任意一項用 來代替(可任意改換一項),討論:如果已知任何三項,可不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外一個未知項?說明理由.
2.學生交流
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把它改寫成內項積等于外項積的形式,通過解已學過的方程,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外一個未知項.
3.教師明確: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一個未知項.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
(二)教學例2.
例2. 3∶8=15∶
1.討論:如何把這個比例式變為已學過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數的解.
2.組織學生交流并明確.
(1)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把比例改寫為:3 =8×15.
(2)改寫時,含有未知項的積一般要寫在等號的左邊,再根據以前學過的解簡易方程的方法求解.
(3)規范并板書的過程.
解:3=8×15
=40
(三)教學例3
例3.
1.組織學生獨立解答.
2.學生匯報
3.練習:解下面的比例.
= ∶ = ∶
三、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想一想,的關鍵是什么?(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比例式轉化成已學過的簡易方程),然后再解簡易方程即可.
四、鞏固練習
(一)解下面的比例.
1. 2. 3.
(二)根據下面的條件列出比例,并且.
1.5和8的比等于40與 的比.
2. 和 的比等于 和 的比.
3.等號左端的比是1.5∶ ,等號右端比的前項和后項分別是3.6和4.8.
五、布置作業
(一).
= = ∶ =3∶12
(二)商店有一種衣服,售價是24元,比原來定價便宜25%.現在售價比原來定價便宜多少元?
(三)一個梯形的面積是12平方厘米,它的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5厘米,高是多少厘米?(列方程解答)
六、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該教學設計緊緊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質”在比例與簡易方程之間起到橋梁作用這一點展開,較好的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為學生提供了很多參與教學過程 、展示才華的機會,從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解比例 篇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的意義.
2.使學生掌握的方法,會.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的方法,學會.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比例改寫成兩個內項積等于兩個外項積的形式,即已
學過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一)解下列簡易方程,并口述過程.
2 =8×9
(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三)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哪一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四)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下列各比例改寫成其他等式.
3∶8=15∶40
二、新授教學
(一)揭示的意義.
1.將上述兩題中的任意一項用 來代替(可任意改換一項),討論:如果已知任何三項,可不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外一個未知項?說明理由.
2.學生交流
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把它改寫成內項積等于外項積的形式,通過解已學過的方程,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外一個未知項.
3.教師明確: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一個未知項.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
(二)教學例2.
例2. 3∶8=15∶
1.討論:如何把這個比例式變為已學過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數的解.
2.組織學生交流并明確.
(1)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把比例改寫為:3 =8×15.
(2)改寫時,含有未知項的積一般要寫在等號的左邊,再根據以前學過的解簡易方程的方法求解.
(3)規范并板書的過程.
解:3=8×15
=40
(三)教學例3
例3.
1.組織學生獨立解答.
2.學生匯報
3.練習:解下面的比例.
= ∶ =∶
三、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想一想,的關鍵是什么?(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比例式轉化成已學過的簡易方程),然后再解簡易方程即可.
四、鞏固練習
(一)解下面的比例.
1. 2. 3.
(二)根據下面的條件列出比例,并且.
1.5和8的比等于40與 的比.
2. 和 的比等于 和 的比.
3.等號左端的比是1.5∶ ,等號右端比的前項和后項分別是3.6和4.8.
五、布置作業
(一).
= = ∶ =3∶12
(二)商店有一種衣服,售價是24元,比原來定價便宜25%.現在售價比原來定價便宜多少元?
(三)一個梯形的面積是12平方厘米,它的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5厘米,高是多少厘米?(列方程解答)
六、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該教學設計緊緊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質”在比例與簡易方程之間起到橋梁作用這一點展開,較好的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為學生提供了很多參與教學過程、展示才華的機會,從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解比例 篇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的意義.
2.使學生掌握的方法,會.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的方法,學會.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比例改寫成兩個內項積等于兩個外項積的形式,即已
學過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一)解下列簡易方程,并口述過程.
2 =8×9
(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三)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哪一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四)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下列各比例改寫成其他等式.
3∶8=15∶40
二、新授教學
(一)揭示的意義.
1.將上述兩題中的任意一項用 來代替(可任意改換一項),討論:如果已知任何三項,可不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外一個未知項?說明理由.
2.學生交流
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把它改寫成內項積等于外項積的形式,通過解已學過的方程,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外一個未知項.
3.教師明確: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一個未知項.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
(二)教學例2.
例2. 3∶8=15∶
1.討論:如何把這個比例式變為已學過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數的解.
2.組織學生交流并明確.
(1)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把比例改寫為:3 =8×15.
(2)改寫時,含有未知項的積一般要寫在等號的左邊,再根據以前學過的解簡易方程的方法求解.
(3)規范并板書的過程.
解:3=8×15
=40
(三)教學例3
例3.
1.組織學生獨立解答.
2.學生匯報
3.練習:解下面的比例.
= ∶ = ∶
三、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想一想,的關鍵是什么?(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比例式轉化成已學過的簡易方程),然后再解簡易方程即可.
四、鞏固練習
(一)解下面的比例.
1. 2. 3.
(二)根據下面的條件列出比例,并且.
1.5和8的比等于40與 的比.
2. 和 的比等于 和 的比.
3.等號左端的比是1.5∶ ,等號右端比的前項和后項分別是3.6和4.8.
五、布置作業
(一).
= = ∶ =3∶12
(二)商店有一種衣服,售價是24元,比原來定價便宜25%.現在售價比原來定價便宜多少元?
(三)一個梯形的面積是12平方厘米,它的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5厘米,高是多少厘米?(列方程解答)
六、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該教學設計緊緊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質”在比例與簡易方程之間起到橋梁作用這一點展開,較好的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為學生提供了很多參與教學過程 、展示才華的機會,從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解比例 篇5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1頁的內容,練習四的第4—7題。
教學目的:使學生學會的方法,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過程 :
一、導人新課
教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些比例的知識,誰能說一說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么?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做什么?這節課我們還要繼續學習有關比例的知識.這節課我們要學習。(板書課題)
二、新課
教師:什么叫做呢?我們知道比例共有四項,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外一個未知項。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
要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來解。
1.教學例2。
出示例2:3:8=15:X。
讓學生指出這個比例的外項、內項,并說明知道哪三項.求哪一項。再回答:
“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把它變成什么形式?”教師板書:;3X=8×15。
“這變成了什么?”(方程。)
教師說明:這樣就變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學過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求知數x的值。因為解方程要寫“解:”,所以也應寫“解:”(在3X前加上:解:)
“怎樣解這個方程?”(根據乘法各部分間的關系.把X看作一個因數.因為一個因數=積 ÷另一個因數,可以求出X。)教師板書;X=
X=40
教師:從剛才的過程.可以看出,可以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變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來求未知數x。
2.教學例3。
出示例3; =
提問:
“這個比例與例2有什么不同?”(這個比例是分數形式:)
“這種分數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變成方程來求解嗎?”(能,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等號兩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就得出方程。)
學生回答后,教師說明在寫方程時,含有未知數的積通常寫在等號的左邊。然后板書:4.5X=9×0.8
“這個方程你們會解嗎?”
讓學生在課本上填出求解過程。解答后,讓他們說一說是怎樣解的。
3.總結的過程。
提問:
“剛才我們學習了,大家回憶一下,首先要做什么?”(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變成方程。)
“變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據以前學過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從上面的過程可以看出,在的過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識?”(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變成方程。)
4.做第11頁“做一做”的第2題。
學生獨立解答,訂正時,讓學生說說是怎么做的。
三、鞏固練習
做練習四的第4—7題。
1.做第4題的第(6)題時,要提醒學生先把帶分數化成假分數再做。做完后,選—二題讓學生說說是怎樣求解的。
2,第5題。可指名學生讀題,題目告訴了什么,要求什么,然后同桌同學討論一下.這道題可以用什么知識解答。再造幾名代表回答。之后,讓學生獨立解答。
3.獨立完成第6、7題。
四、學有余力的學生做第8*、9*題和思考題
傲第8*題的第(1)題.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這道題需要逆用比例的基本性質.比例的基本性質是:在一個比例里.兩個內項的積等于兩個外項的積:現在這道題是知道兩個積相等,如果我們把左邊的兩個數當作比例的外項,那么右邊的兩個數就應作為比例的內項.這樣就能推出比例式了:如果把左邊的兩個數當作比例的內項.那么右邊的兩個數就應作為比例的外項.世可以推出比例式。然后讓學生自己寫出比例式。寫完后,教師板書出來。
如果把3、40作為外項,有下面這些比例式:
3:8=15:40 40:15=8:3
3:15=8:40 40:8=15:3
如果把3、40作為內項,有下面這些比例式:
15:3=40:8 8:40=3:15
15:40=3:8 8:3=40:15
可能有的學生寫比例式時是按照數的排列規律來寫的,有些可能沒什么規律性。
學生做完后,可以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確要按一定的順序來寫才能寫全所有的比例式。
解比例 篇6
4.解比例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45頁的例5,完成隨后的“練一練”和練習十的第5—8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解比例的意義,學會解比例的方法,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2、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方程的價值,感受模型思想,增強符號意識,發展推理能力。
教學重、難點:學會解比例;掌握解比例的書寫格式。
教學過程:
一、鋪墊孕伏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些比例的知識,誰能說說什么叫做比例?
2.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么?應用比例的的基本性質可以解決什么問題?
3.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哪一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4.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下列各比例改寫成其它等式。
3:8=15:40 9/1.6= 4.5/0.8
二、教學新課
(一)出示例5
1、寫出比例
(1)審題,幫助學生理解題意。提問:怎樣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這句話?
(放大前后長的比和寬的比是可以組成比例的)
(2)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寬設為x厘米,那么,你能寫出哪些比例?
引導學生寫出含有未知數的比例式。
(3)交流所列的含有未知數的比例式。
告訴學生:“像上面這樣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解比例。
2、解比例(學生先嘗試解比例,再集體討論如書本所列的比例式)
(1)討論:怎樣解比例?根據是什么?
學生根據自己所列的正確比例式嘗試解比例。
(2)思考:“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把比例變成什么形式?”
教師板書:6x=13.5×4。
“這變成了什么?”(方程。)
教師說明:這樣解比例就變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學過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數x的值。
(3)讓學生把解比例的過程完整地寫出來。
指名板書。
3、檢驗
(1)可以怎樣來檢驗結果是否正確呢?
(2)交流發現:
a.可以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來檢驗。
b.可以根據放大前后長與寬的比值是否一樣來檢驗。
4、總結解比例的過程。
提問:“剛才我們學習了解比例,大家回憶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再怎么做?”
(先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變成方程。再根據以前學過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從上面的過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過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識?”
(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變成方程。)
5、補充練習:
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質,把下列比例改寫成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投影出示,由學生獨立完成后匯報。)
2/8=9/x x/25=1.2/75 1/2:1/5= 1/4:x
2/8=9/x x/25=1.2/75 1/2:1/5= 1/4:x
三、鞏固練習。
2、做練習十第6、7題。先說說按比例“縮小或放大“的含義。再列出相應的比例式并求解。
3、做練習十第8題。學生獨立審題并解題。講評時重點指導學生解決第(2)問。
四、全課小結: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2、這節課我們學習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關鍵是什么?
(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比例式轉化成已學過的簡易方程),然后再解簡易方程即可。
板書設計:
解比例
解:設放大后照片的寬為x厘米
13.5:6=x:4 6:4=13.5:x
6x=13.5×4 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 6x=13.5×4
6x=54 6x=54
x=9 x=9
檢驗:6×9=54 6:4=1.5
13.5×4=54 13.5:9=1.5
答:放大后照片的寬為9厘米.
解比例 篇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的意義.
2.使學生掌握的方法,會.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的方法,學會.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比例改寫成兩個內項積等于兩個外項積的形式,即已
學過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一)解下列簡易方程,并口述過程.
2 =8×9
(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三)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哪一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四)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下列各比例改寫成其他等式.
3∶8=15∶40
二、新授教學
(一)揭示的意義.
1.將上述兩題中的任意一項用 來代替(可任意改換一項),討論:如果已知任何三項,可不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外一個未知項?說明理由.
2.學生交流
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把它改寫成內項積等于外項積的形式,通過解已學過的方程,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外一個未知項.
3.教師明確: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一個未知項.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
(二)教學例2.
例2. 3∶8=15∶
1.討論:如何把這個比例式變為已學過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數的解.
2.組織學生交流并明確.
(1)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把比例改寫為:3 =8×15.
(2)改寫時,含有未知項的積一般要寫在等號的左邊,再根據以前學過的解簡易方程的方法求解.
(3)規范并板書的過程.
解:3=8×15
=40
(三)教學例3
例3.
1.組織學生獨立解答.
2.學生匯報
3.練習:解下面的比例.
= ∶ =∶
三、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想一想,的關鍵是什么?(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比例式轉化成已學過的簡易方程),然后再解簡易方程即可.
四、鞏固練習
(一)解下面的比例.
1. 2. 3.
(二)根據下面的條件列出比例,并且.
1.5和8的比等于40與 的比.
2. 和 的比等于 和 的比.
3.等號左端的比是1.5∶ ,等號右端比的前項和后項分別是3.6和4.8.
五、布置作業
(一).
= = ∶ =3∶12
(二)商店有一種衣服,售價是24元,比原來定價便宜25%.現在售價比原來定價便宜多少元?
(三)一個梯形的面積是12平方厘米,它的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5厘米,高是多少厘米?(列方程解答)
六、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該教學設計緊緊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質”在比例與簡易方程之間起到橋梁作用這一點展開,較好的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為學生提供了很多參與教學過程、展示才華的機會,從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解比例 篇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的意義.
2.使學生掌握的方法,會.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的方法,學會.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比例改寫成兩個內項積等于兩個外項積的形式,即已
學過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一)解下列簡易方程,并口述過程.
2 =8×9
(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三)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哪一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四)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下列各比例改寫成其他等式.
3∶8=15∶40
二、新授教學
(一)揭示的意義.
1.將上述兩題中的任意一項用 來代替(可任意改換一項),討論:如果已知任何三項,可不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外一個未知項?說明理由.
2.學生交流
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把它改寫成內項積等于外項積的形式,通過解已學過的方程,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外一個未知項.
3.教師明確: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一個未知項.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
(二)教學例2.
例2. 3∶8=15∶
1.討論:如何把這個比例式變為已學過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數的解.
2.組織學生交流并明確.
(1)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把比例改寫為:3 =8×15.
(2)改寫時,含有未知項的積一般要寫在等號的左邊,再根據以前學過的解簡易方程的方法求解.
(3)規范并板書的過程.
解:3=8×15
=40
(三)教學例3
例3.
1.組織學生獨立解答.
2.學生匯報
3.練習:解下面的比例.
= ∶ =∶
三、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想一想,的關鍵是什么?(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比例式轉化成已學過的簡易方程),然后再解簡易方程即可.
四、鞏固練習
(一)解下面的比例.
1. 2. 3.
(二)根據下面的條件列出比例,并且.
1.5和8的比等于40與 的比.
2. 和 的比等于 和 的比.
3.等號左端的比是1.5∶ ,等號右端比的前項和后項分別是3.6和4.8.
五、布置作業
(一).
= = ∶ =3∶12
(二)商店有一種衣服,售價是24元,比原來定價便宜25%.現在售價比原來定價便宜多少元?
(三)一個梯形的面積是12平方厘米,它的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5厘米,高是多少厘米?(列方程解答)
六、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該教學設計緊緊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質”在比例與簡易方程之間起到橋梁作用這一點展開,較好的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為學生提供了很多參與教學過程 、展示才華的機會,從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解比例 篇9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3頁的內容及“做一做”,練習一的第4—7題。教學目的:學會的方法,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重點:的方法。教學難點 :的方法。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些比例的知識,誰能說一說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么?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做什么?這節課我們還要繼續學習有關比例的知識。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板書課題:什么叫做呢?我們知道比例共有四項,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外一個未知項。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二)、學習探索:你會用什么方法呢?(要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來解。)1、教學例2。出示例2: 3:8=15:X。“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把它變成什么形式?”教師板書:3X=8×15。問:“這變成了什么?”(方程。)這樣就變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學過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求知數x的值。因為解方程要寫“解:”,所以也應寫“解:”(在3X前加上:解:)問:“怎樣解這個方程?”教師適當補充(根據乘法各部分間的關系,把X看作一個因數,因為一個因數=積÷另一個因數,可以求出X。)和解題的技巧:板書;X= X=40從剛才的過程.可以看出,可以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變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來求未知數x。2、教學例3。出示例3: =提問:“這個比例與例2有什么不同?”(這個比例是分數形式:)“這種分數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變成方程來求解嗎?”(能,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等號兩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就得出方程。)學生回答后,教師說明在寫方程時,含有未知數的積通常寫在等號的左邊。然后板書:4.5X=9×0.8問:“這個方程你們會解嗎?”3、總結的過程。提問:“剛才我們學習了,大家回憶一下,首先要做什么?”(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變成方程。)“變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據以前學過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從上面的過程可以看出,在的過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識?”(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變成方程。) (三)系列訓練:1、做第3頁“做一做”的第2題。2、做練習一的第4、5題。(1)做第4題的第(6)題時,要提醒學生先把帶分數化成假分數再做。做完后,選—二題讓學生說說是怎樣求解的。(2)第5題。3、學有余力的學生做第8*、9*題和思考題 傲第8*題的第(1)題.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比例的基本性質是:在一個比例里.兩個內項的積等于兩個外項的積:現在這道題是知道兩個積相等,如果我們把左邊的兩個數當作比例的外項,那么右邊的兩個數就應作為比例的內項.這樣就能推出比例式了:如果把左邊的兩個數當作比例的內項.那么右邊的兩個數就應作為比例的外項.世可以推出比例式。寫完后,教師板書出來。如果把3、40作為外項,有下面這些比例式:3:8=15:40 40:15=8:33:15=8:40 40:8=15:3如果把3、40作為內項,有下面這些比例式:15:3=40:8 8:40=3:1515:40=3:8 8:3=40:15(四)布置作業 :完成P5第6、7題。 板書設計 :解 比 例例2:3:8=15:X。 例3: = 解: 3X=8×15 解:4.5X=9×0.8X= X=1.6X=40
解比例 篇10
教學內容:教材第32頁例2、例3、“試一試”和“練一練”,練習六第6~11題,練習六后的思考題。
教學要求:
1.使學生認識的意義,學會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
2.使學生進一步鞏固比和比例的意義,進一步認識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重點:認識的意義。
教學難點 :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過程 :
一、復習引新
1.做第32頁復習題。
出示復習題。讓學生先思考可以怎樣想。[可以用求已知比比值的方法來確定( )里的數;也可以用比的基本性質,把已知的一個比的前項、后項同時擴大。]讓學生根據思考的方法在括號里填上數。指名口答結果,老師板書括號里的數。
2.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下面的比例改寫成積相等的式子。(口答)
4 :3=2 :1.5 = x :4=1 :2
提問;根據積相等的式子,你能求出最后一題里的x嗎?
3.引入新課。
在上面兩題里,第1題是求比例里的未知項。(板書:求比例里的未知項)從第2題可以看出,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里另外一個未知項.這種求比例里的未知項,就叫做。(板書課題)現在,我們就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2。
出示例2。提問:你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求出未知項x嗎?自己先想一想,有沒有辦法做。再試著做做看。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讓學生說說怎樣想的,第一步的根據是什么,并向學生說明的書寫格式。
2.教學例3。
出示例題,讓學生用比例形式讀一讀。讓學生解答在自己的練習本上。指名口答過程,老師板書。讓學生說一說的方法。指出:一般按比例的基本性質寫出積相等的式子,再求未知數x。
3.教學“試一試”。
提問已知數都是怎樣的數。讓學生自己解答。學生口答是怎樣做的,老師板書。
4.小結方法。
提問:你認為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要怎樣?
三、鞏固練習
1.做“練一練”。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學生分兩組,每組兩道題,做在練習本上。
2.做練習六第8題。
讓學生做在課本上,指名口答。
3.做練習六第l0題。
學生分兩組,每組一題,做在練習奉上。要求寫出檢驗過程。指名口答x的值和檢驗過程,老師板書檢驗過程。并說明檢驗時把x代入原來的比例,看兩邊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4.做練習六第11題。
學生口答、老師板書,看能寫出多少個比例。
四、講解思考題
提問:根據題意,兩個外項正好互為倒數,你想到什么?(積是1)兩個外項的積已知是1,你能求另一個內項嗎?
五、課堂小結
這堂課學習的什么內容?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怎樣,
六、布置作業
課堂作業 :練習六第6題第(1)~(4)題,第7題。
家庭作業 :練習六第6題第(5)、(6)題,第9題和思考題。
解比例 篇11
要說好課,就必須寫好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 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師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下面是一篇關于小學數學《解比例》說課稿的范文,大家在寫說課稿的范文的時候,不妨多加參考。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數學《解比例》。
一、說教材
《解比例》教學設計緊緊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質”在比例與簡易方程之間起到橋梁作用這一點展開,較好的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為學生提供了很多參與教學過程、展示才華的機會,從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課時教學目標分三個圍度:1、認知:使學生認識解比例的意義,學會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
2、能力:使學生進一步鞏固比和比例的意義,進一步認識比例的基本性質。
3、情感: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1、認識解比例的意義。2、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
課前準備了教學多媒體;采用了嘗試教學法、練習法、講解法和自學輔導法等。
二、說教學過程
復習引新
1.做第32頁復習題。出示復習題。讓學生先思考可以怎樣想。[可以用求已知比比值的方法來確定里的數;也可以用比的基本性質,把已知的一個比的前項、后項同時擴大。]讓學生根據思考的方法在括號里填上數。指名口答結果,老師板書括號里的數。
2.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下面的比例改寫成積相等的式子。(口答)
4:3=2:1.5=x:4=1:2
提問;根據積相等的式子,你能求出最后一題里的x嗎?
3.引入新課。在上面兩題里,第1題是求比例里的未知項。(板書:求比例里的未知項)從第2題可以看出,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里另外一個未知項.這種求比例里的未知項,就叫做解比例。(板書課題)現在,我們就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解比例。
教學新課
1.教學例2。
出示例2。提問:你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解比例,求出未知項x嗎?自己先想一想,有沒有辦法做。再試著做做看。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讓學生說說怎樣想的,第一步的根據是什么,并向學生說明解比例的書寫格式。
2.教學例3。
出示例題,讓學生用比例形式讀一讀。讓學生解答在自己的練習本上。指名口答解比例過程,老師板書。讓學生說一說解比例的方法。指出:解比例一般按比例的基本性質寫出積相等的式子,再求未知數x。
3.教學“試一試”。提問已知數都是怎樣的數。讓學生自己解答。學生口答是怎樣做的,老師板書。
4.小結方法。提問:你認為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要怎樣解比例?
鞏固練習
1.做“練一練”。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學生分兩組,每組兩道題,做在練習本上。
2.做練習六第8題。讓學生做在課本上,指名口答。
3.做練習六第l0題。學生分兩組,每組一題,做在練習奉上。要求寫出檢驗過程。指名口答x的值和檢驗過程,老師板書檢驗過程。并說明檢驗時把x代入原來的比例,看兩邊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4.做練習六第11題。學生口答、老師板書,看能寫出多少個比例。
講解思考題
提問:根據題意,兩個外項正好互為倒數,你想到什么?(積是1)兩個外項的積已知是1,你能求另一個內項嗎?
課堂小結。
這堂課學習的什么內容?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怎樣解比例,
布置作業
三、說課后反思
雖然本課教學中緊緊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質”在比例與簡易方程之間起到橋梁作用這一點展開,較好的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為學生提供了很多參與教學過程、展示才華的機會,從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是由于自身的語言沒有激情因而課堂氣氛還有點沉沒,以后我會在這個方面努力。
解比例 篇12
首先復習舊知引出一個問題:( ):15和4:5 ,學生會從已有的經驗入手思考解決方法。有的學生想到了用比的基本性質,有的學生想到了用分婁和的基本性質,更有學生想到了方程:X÷15=4÷5。這樣很自然的進入到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解比例。
拿出比例X:15=4:5之后讓學生比較這個式子與五年級學過的簡易方程的異同,再比例這個式子與前面學過的比例式的異同。使學生明白,這個式子仍然是方程,但卻不同與方程;這個式子又是一個比例,但含有一個未知項。使學生初步感知到,因為與以前學過的簡易方程不一樣,所以需要探尋新的解決方法。雖然含有一個未知項,但還是一個比例 ,所以具備比例的基本性質:兩外項的積等于兩內項的積。為下一步教學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埋下伏筆。
具體教學解比例的時候滲透轉化的思想(轉化的思想學生并不陌生,在學習圓的面積,圓柱體的體積是就是用到了轉化的思想),讓學生思考如何將這個比例轉化成已學過的簡易方程。讓學生體會到解比例與解簡易方程的區別與聯系。關鍵是要先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將比例轉化成簡易方程,再運用解簡易方程的方法完成剩下的步驟。
單獨教學完解比例后再來教學例2。本來教材的編排是先教學例2再教學例3,在備課時我覺得在例2里既要教學如何解比例,又要教學如何根據題意列出比例,對學生的學習有一定困難,所以做出先教學例3再教學例2的調整。這樣調整后難度明顯降低了,學生學習的效果也很好。
整節課下來,學生能按設想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效果很好。
問題:
在備課時覺得例3在解比例的步驟上有些不好。寫成2.56/1.5這樣的形式,學生在遇到了分數的時候會出現繁分數,所以把這個步驟舍掉了,讓學生先算出乘積后再除以1.5。可是做一做中的題卻出現了始料未及的問題,結果學生再除的時候除不盡,個別學生選擇約數而不是用分數表示結果。后來反思例題在這一步的編排上的用意。可以讓學生先約掉一部分數后再進行計算,會降低計算的難度。
解比例 篇13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45頁的例5,完成隨后的“練一練”和練習十的第5—8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解比例的意義,學會解比例的方法,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2、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方程的價值,感受模型思想,增強符號意識,發展推理能力。
教學重、難點:學會解比例;掌握解比例的書寫格式。
教學過程:
一、鋪墊孕伏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些比例的知識,誰能說說什么叫做比例?
2.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么?應用比例的的基本性質可以解決什么問題?
3.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哪一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4.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下列各比例改寫成其它等式。
3:8=15:40 9/1.6= 4.5/0.8
二、教學新課
1、出示例5
(1)審題,幫助學生理解題意。提問:怎樣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這句話?
(放大前后長的比和寬的比是可以組成比例的)
(2)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寬設為x厘米,那么,你能寫出哪些比例?
引導學生寫出含有未知數的比例式。
告訴學生:“像上面這樣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解比例。
(3)討論:怎樣解比例?根據是什么?
(4)思考:“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把比例變成什么形式?”
教師板書:6x=13.5×4。
“這變成了什么?”(方程。)
教師說明:這樣解比例就變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學過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數x的值。因為解方程要寫“解:”,所以解比例也應寫“解:”。(在6x前加上“解:)
(5)讓學生把解比例的過程完整地寫出來。指名板書。
2、總結解比例的過程。
提問:“剛才我們學習了解比例,大家回憶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再怎么做?”
(先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變成方程。再根據以前學過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從上面的過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過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識?”
(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變成方程。)
3、補充練習:
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質,把下列比例改寫成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投影出示,由學生獨立完成后匯報。)
2/8=9/x x/25=1.2/75 1/2:1/5= 1/4:x
2/8=9/x x/25=1.2/75 1/2:1/5= 1/4:x
三、鞏固練習。
1、做“練一練”
2、做練習十第6、7題。先說說按比例“縮小或放大“的含義。再列出相應的比例式并求解。
3、做練習十第8題。學生獨立審題并解題。講評時重點指導學生解決第(2)問。
四、全課小結: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2、這節課我們學習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關鍵是什么?
(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比例式轉化成已學過的簡易方程),然后再解簡易方程即可。
板書設計:
解比例
解:設放大后照片的寬為x厘米
13.5:6=x:4
6x=13.5×4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
6x=54
x=9
答:放大后照片的寬為9厘米.
課前思考:
在認真學習了潘老師設計的這一課時教案和閱讀了《教師教學用書》后,我感覺現在使用的教材在這一課時的編排上與以往有很大不同。我個人認為,例題5并不單純是教學如何根據比例基本性質來解比例,還蘊含著根據圖形放大與縮小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而這實質上又可以說是用解比例的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教材在練習十的第8題也安排了類似的題目。所以雖然這一課時沒有單獨介紹用比例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但通過例題5和練習十的第8題,我們能感受到這一方法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我想,教學例題5時要很好地把握兩點:一是幫助學生理解題意,然后根據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知識正確寫出比例。(可以寫出不同的比例)。二是引導學生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求出比例中的未知項,并認識什么叫解比例。另外,還應引導學生運用比例基本性質進行檢驗。
教材安排的“思考題”也是比例基本性質的應用,如果來不及,可以增加一課時,將前幾節課學習的內容作一回顧、拓展,順便教學“思考題”。
課前思考:
教材上從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導入,是便于學生理解題目意思后列出比例式,再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比例轉化成乘法等式(既方程式),這樣就變成學生以前學過的解方程了。應該說教學內容還是比較簡單的,潘老師的教學設計也是根據教材的編寫來一步一步設計,層次很清晰。
由于在后面的正比例與反比例中會進一步學習用比例解答實際問題,所以在今天的學習中點到為止,重點放在提高解比例的技能上。
學習完這單元內容,是否接著教正比例與反比例內容?將確定位置調到后面?這樣一氣呵成,便于鞏固提高用比例解決實際問題。
課前思考:
本節課是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由于學生已經學會了解方程,所以單從這部分內容來講學生應該很容易掌握,只要在練習的過程中讓學生提高他們的計算能力在教學例題的時候應該讓學生寫出不同的比例,放手讓學生去解決。
在這里補充幾題判斷題:
(1)比例中的兩個內項的積除以兩個外項的積,商為1。
(2)a×8=b×7,那么a:b=8:7
(3)a×3=b×7,a和b的最簡整數比為7:3。
其實把正比例和反比例和比例的教學結合在一起我覺得也很好,只是這樣會影響期中考試的進度嗎?如果其他老師也覺得這樣的話,我提前備課。
課后反思:
解比例這節課的內容學生相對而言是掌握得不錯,關鍵是提高他們在計算過程中的正確率。在教授例題的時候也有學生提出來可不可以不設未知數來解。提出這一問題的是成績優秀的學生,他在做補充習題上的應用題時也采用了算術方法。我想,如果題目沒有做明確的要求,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還是尊重他們的意見。
練習十的第8題中的第二小題,有一部分困難學生有些不理解,主要讓學生理解“照第一杯蜂蜜水中蜂蜜和水的比計算”這一條件的含義。
課后反思:
和其他幾位老師感覺差不多,本課時的教學內容借助比例基本性質把解比例轉化為解方程,這樣新知的學習就變為舊知識了。所以學生們學起來一點也不覺得困難,作業正確率也比前幾天提高了。
靜下心來再反思一下,覺得可能在學習例題5的這一環節上處理地有些粗糙,或者說沒有很好地讓學生結合圖形的放大時的比來思考放大前后照片的對應邊的關系。雖然大部分學生都能正確地寫出比例來,但仍有不少學生沒有體會到因為照片是按一定比例放大的,所以兩張照片的對應邊的比是相等的。這一點很重要,在明天學習比例尺時仍要用到這一知識。下次再教學這一內容時應該多讓學生體會按比例放大的意思,不用急于學習解比例。
課后反思:
與組內老師有同樣的感覺,學生在列比例式時,部分學生出現列出的比例式中的數量不對應現象。盡管在學習例題時,好象自己也比較注意讓學生理解體會將照片放大是將每條邊都放大相應的倍數才能確保不變形,但學生體會不深,或者是自己強調不夠。還有些學生在解答第47頁上的習題時,沒有用比例的知識來解,盡管方法也對,但我還是要求他們再用今天學的比例知識來解答。
課后反思:
有了上節課的填比例中的任一項的練習,學習起來是比較簡單的。在出示例題時由于光盤出了點問題我就沒有按照教材的思路,學生一步步去列式解答,而是讀題后讓學生用比例的方法解答,學生自己自由列比例,這樣一來,倒是列出了好幾個比例。學生列式后,全班交流所列的比例式,解答時,我是先讓學生解答自己所列的比例,再解答后,再共同認識解答的共同依據——比例的基本性質,認識到——像剛才求比例中未知數過程就是解比例。最后問“為什么列的比例不同,而答案一樣呢?”學生能說明題目中說的“照片是按比例放大的”。
解比例 篇14
教學內容:
補充有關比例意義、基本性質和解比例的練習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義,能根據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2.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能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進一步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3.通過練習,讓學生在思考、交流中培養分析、概括能力,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措施:
幫助學生系統整理前幾節課學習的數學知識;設計一些有針對性的練習;練習過程中注重分析學生練習情況,加強課堂上對學習困難生的輔導。
教學準備:
上傳補充練習
教學過程:
一、整理知識
1.提問:前幾節課我們學習了比例的意義、基本性質和解比例這三部分內容。你有哪些收獲?請你和同桌交流一下。
2.學生同桌之間進行交流。
3.指名學生交流,教師相機板書,將知識點進行梳理和歸納。
4.揭示課題:運用比例的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解決一些數學問題。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有關內容。(板書課題)
二、基本練習
1.判斷。
(1)比例是一個等式。
(2)甲數和乙數的比值是2/3,如果甲、乙兩個數同時擴大3.5倍,它們的比值還是2/3。
(3)比例的兩個內項減去兩個外項的積,差是0。
(4)任意兩個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的比都可以組成比例。
(5)如果a╳9=b╳6(a、b均不為0),那么,a與b的比是3:2。
組織學生思考、交流,鼓勵學生完整地說出自己的分析推理過程。
2.根據下面的等式,寫出幾個不同的比例。
3╳40=8╳15
(1)現在已知的是一個等式,等式左、右兩邊的兩個數分別是寫出的比例中的什么?
(2)你能有序地寫出所有的比例,既不重復也不遺漏嗎?(學生獨立完成) (3)學生交流思考過程,教師及時講評:可以先把3和40作為比例的內項,寫出四個比例;然后再把8和15作為內項寫出另外四個比例。
3.判斷四個數10.5、5/4、20/21、8能否組成比例?
(1)要判斷四個數能否組成比例有哪些方法?(根據比例的意義或比例基本性質)
(2)你認為這里選擇哪種方法比較方便?
(3)指名學生交流后,學生寫出比例。
小結:如果給我們四個數,要讓我們判斷能否組成比例,一般,我們可以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判斷比較簡便。基本方法是先將這四個數從大到小排列,然后用最大數乘最小數,中間兩數相乘,看看乘積是否相等,最后根據比例基本性質來寫出不同的比例。
4.按要求組成比例。
(1)從2、10、4.5、9、5五個數中選出四個組成一個比例。
(2)從18的所有約數中選出四個組成一個比例。
(3)把8和9作兩個外項,比值是1/2的一個比例。
(4)給5、8、0.4三個數分別配上一個不同的數,組成兩個不同的比例.
逐個出示題目,學生練習之前先要弄清題目要求。
學生完成后進行交流,要求說說自己的思考過程,教師及時評價。
教師要及時關注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時輔導。
5.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數。
15:3=( ):1 2:0.5=12:( )
0.3/4=( )/32 7/9:( )=1/2:3/5
( )/12=3/18 ( ):4.5=0.4:9
先讓學生根據比例基本性質來思考并求出括號中的數,然后請學生交流思考過程。
三、解比例
25:7=x:35 514: 35= 57:x 23:x= 12:14 x:15=13: 56
2、根據下面的條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a. 96和x的比等于16和5的比。
b. 45 和x的比等于25和8的比。
c. 兩個外項是24和18,兩個內項是x和36 。
四、全課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又有哪些收獲?你還有什么問題沒有弄明白嗎?
四、布置作業
補充相應練習
解比例 篇1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解比例的意義.
2.使學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會解比例.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學會解比例.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比例改寫成兩個內項積等于兩個外項積的形式,即已
學過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一)解下列簡易方程,并口述過程.
2 =8×9
(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三)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哪一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四)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下列各比例改寫成其他等式.
3∶8=15∶40
二、新授教學
(一)揭示解比例的意義.
1.將上述兩題中的任意一項用 來代替(可任意改換一項),討論:如果已知任何三項,可不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外一個未知項?說明理由.
2.學生交流
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把它改寫成內項積等于外項積的形式,通過解已學過的方程,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外一個未知項.
3.教師明確: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一個未知項.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解比例.
(二)教學例2.
例2.解比例 3∶8=15∶
1.討論:如何把這個比例式變為已學過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數的解.
2.組織學生交流并明確.
(1)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把比例改寫為:3 =8×15.
(2)改寫時,含有未知項的積一般要寫在等號的左邊,再根據以前學過的解簡易方程的方法求解.
(3)規范并板書解比例的過程.
解:3=8×15
=40
(三)教學例3
例3.解比例
1.組織學生獨立解答.
2.學生匯報
3.練習:解下面的比例.
= ∶ =∶
三、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關鍵是什么?(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比例式轉化成已學過的簡易方程),然后再解簡易方程即可.
四、鞏固練習
(一)解下面的比例.
1. 2. 3.
(二)根據下面的條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1.5和8的比等于40與 的比.
2. 和 的比等于 和 的比.
3.等號左端的比是1.5∶ ,等號右端比的前項和后項分別是3.6和4.8.
五、布置作業
(一)解比例.
= = ∶ =3∶12
(二)商店有一種衣服,售價是24元,比原來定價便宜25%.現在售價比原來定價便宜多少元?
(三)一個梯形的面積是12平方厘米,它的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5厘米,高是多少厘米?(列方程解答)
六、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