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比例(通用14篇)
解比例 篇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的意義.
2.使學生掌握的方法,會.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的方法,學會.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比例改寫成兩個內項積等于兩個外項積的形式,即已
學過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一)解下列簡易方程,并口述過程.
2 =8×9
(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三)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哪一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四)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下列各比例改寫成其他等式.
3∶8=15∶40
二、新授教學
(一)揭示的意義.
1.將上述兩題中的任意一項用 來代替(可任意改換一項),討論:如果已知任何三項,可不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外一個未知項?說明理由.
2.學生交流
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把它改寫成內項積等于外項積的形式,通過解已學過的方程,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外一個未知項.
3.教師明確: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一個未知項.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
(二)教學例2.
例2. 3∶8=15∶
1.討論:如何把這個比例式變為已學過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數的解.
2.組織學生交流并明確.
(1)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把比例改寫為:3 =8×15.
(2)改寫時,含有未知項的積一般要寫在等號的左邊,再根據以前學過的解簡易方程的方法求解.
(3)規范并板書的過程.
解:3=8×15
=40
(三)教學例3
例3.
1.組織學生獨立解答.
2.學生匯報
3.練習:解下面的比例.
= ∶ = ∶
三、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想一想,的關鍵是什么?(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比例式轉化成已學過的簡易方程),然后再解簡易方程即可.
四、鞏固練習
(一)解下面的比例.
1. 2. 3.
(二)根據下面的條件列出比例,并且.
1.5和8的比等于40與 的比.
2. 和 的比等于 和 的比.
3.等號左端的比是1.5∶ ,等號右端比的前項和后項分別是3.6和4.8.
五、布置作業
(一).
= = ∶ =3∶12
(二)商店有一種衣服,售價是24元,比原來定價便宜25%.現在售價比原來定價便宜多少元?
(三)一個梯形的面積是12平方厘米,它的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5厘米,高是多少厘米?(列方程解答)
六、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該教學設計緊緊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質”在比例與簡易方程之間起到橋梁作用這一點展開,較好的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為學生提供了很多參與教學過程 、展示才華的機會,從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解比例 篇2
教學內容:教材第32頁例2、例3、“試一試”和“練一練”,練習六第6~11題,練習六后的思考題。
教學要求:
1.使學生認識的意義,學會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
2.使學生進一步鞏固比和比例的意義,進一步認識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重點:認識的意義。
教學難點 :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過程 :
一、復習引新
1.做第32頁復習題。
出示復習題。讓學生先思考可以怎樣想。[可以用求已知比比值的方法來確定( )里的數;也可以用比的基本性質,把已知的一個比的前項、后項同時擴大。]讓學生根據思考的方法在括號里填上數。指名口答結果,老師板書括號里的數。
2.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下面的比例改寫成積相等的式子。(口答)
4 :3=2 :1.5 = x :4=1 :2
提問;根據積相等的式子,你能求出最后一題里的x嗎?
3.引入新課。
在上面兩題里,第1題是求比例里的未知項。(板書:求比例里的未知項)從第2題可以看出,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里另外一個未知項.這種求比例里的未知項,就叫做。(板書課題)現在,我們就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2。
出示例2。提問:你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求出未知項x嗎?自己先想一想,有沒有辦法做。再試著做做看。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讓學生說說怎樣想的,第一步的根據是什么,并向學生說明的書寫格式。
2.教學例3。
出示例題,讓學生用比例形式讀一讀。讓學生解答在自己的練習本上。指名口答過程,老師板書。讓學生說一說的方法。指出:一般按比例的基本性質寫出積相等的式子,再求未知數x。
3.教學“試一試”。
提問已知數都是怎樣的數。讓學生自己解答。學生口答是怎樣做的,老師板書。
4.小結方法。
提問:你認為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要怎樣?
三、鞏固練習
1.做“練一練”。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學生分兩組,每組兩道題,做在練習本上。
2.做練習六第8題。
讓學生做在課本上,指名口答。
3.做練習六第l0題。
學生分兩組,每組一題,做在練習奉上。要求寫出檢驗過程。指名口答x的值和檢驗過程,老師板書檢驗過程。并說明檢驗時把x代入原來的比例,看兩邊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4.做練習六第11題。
學生口答、老師板書,看能寫出多少個比例。
四、講解思考題
提問:根據題意,兩個外項正好互為倒數,你想到什么?(積是1)兩個外項的積已知是1,你能求另一個內項嗎?
五、課堂小結
這堂課學習的什么內容?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怎樣,
六、布置作業
課堂作業 :練習六第6題第(1)~(4)題,第7題。
家庭作業 :練習六第6題第(5)、(6)題,第9題和思考題。
解比例 篇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的意義.
2.使學生掌握的方法,會.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的方法,學會.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比例改寫成兩個內項積等于兩個外項積的形式,即已
學過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一)解下列簡易方程,并口述過程.
2 =8×9
(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三)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哪一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四)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下列各比例改寫成其他等式.
3∶8=15∶40
二、新授教學
(一)揭示的意義.
1.將上述兩題中的任意一項用 來代替(可任意改換一項),討論:如果已知任何三項,可不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外一個未知項?說明理由.
2.學生交流
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把它改寫成內項積等于外項積的形式,通過解已學過的方程,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外一個未知項.
3.教師明確: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一個未知項.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
(二)教學例2.
例2. 3∶8=15∶
1.討論:如何把這個比例式變為已學過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數的解.
2.組織學生交流并明確.
(1)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把比例改寫為:3 =8×15.
(2)改寫時,含有未知項的積一般要寫在等號的左邊,再根據以前學過的解簡易方程的方法求解.
(3)規范并板書的過程.
解:3=8×15
=40
(三)教學例3
例3.
1.組織學生獨立解答.
2.學生匯報
3.練習:解下面的比例.
= ∶ =∶
三、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想一想,的關鍵是什么?(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比例式轉化成已學過的簡易方程),然后再解簡易方程即可.
四、鞏固練習
(一)解下面的比例.
1. 2. 3.
(二)根據下面的條件列出比例,并且.
1.5和8的比等于40與 的比.
2. 和 的比等于 和 的比.
3.等號左端的比是1.5∶ ,等號右端比的前項和后項分別是3.6和4.8.
五、布置作業
(一).
= = ∶ =3∶12
(二)商店有一種衣服,售價是24元,比原來定價便宜25%.現在售價比原來定價便宜多少元?
(三)一個梯形的面積是12平方厘米,它的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5厘米,高是多少厘米?(列方程解答)
六、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該教學設計緊緊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質”在比例與簡易方程之間起到橋梁作用這一點展開,較好的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為學生提供了很多參與教學過程、展示才華的機會,從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解比例 篇4
4.解比例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45頁的例5,完成隨后的“練一練”和練習十的第5—8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解比例的意義,學會解比例的方法,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2、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方程的價值,感受模型思想,增強符號意識,發展推理能力。
教學重、難點:學會解比例;掌握解比例的書寫格式。
教學過程:
一、鋪墊孕伏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些比例的知識,誰能說說什么叫做比例?
2.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么?應用比例的的基本性質可以解決什么問題?
3.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哪一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4.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下列各比例改寫成其它等式。
3:8=15:40 9/1.6= 4.5/0.8
二、教學新課
(一)出示例5
1、寫出比例
(1)審題,幫助學生理解題意。提問:怎樣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這句話?
(放大前后長的比和寬的比是可以組成比例的)
(2)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寬設為x厘米,那么,你能寫出哪些比例?
引導學生寫出含有未知數的比例式。
(3)交流所列的含有未知數的比例式。
告訴學生:“像上面這樣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解比例。
2、解比例(學生先嘗試解比例,再集體討論如書本所列的比例式)
(1)討論:怎樣解比例?根據是什么?
學生根據自己所列的正確比例式嘗試解比例。
(2)思考:“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把比例變成什么形式?”
教師板書:6x=13.5×4。
“這變成了什么?”(方程。)
教師說明:這樣解比例就變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學過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數x的值。
(3)讓學生把解比例的過程完整地寫出來。
指名板書。
3、檢驗
(1)可以怎樣來檢驗結果是否正確呢?
(2)交流發現:
a.可以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來檢驗。
b.可以根據放大前后長與寬的比值是否一樣來檢驗。
4、總結解比例的過程。
提問:“剛才我們學習了解比例,大家回憶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再怎么做?”
(先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變成方程。再根據以前學過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從上面的過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過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識?”
(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變成方程。)
5、補充練習:
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質,把下列比例改寫成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投影出示,由學生獨立完成后匯報。)
2/8=9/x x/25=1.2/75 1/2:1/5= 1/4:x
2/8=9/x x/25=1.2/75 1/2:1/5= 1/4:x
三、鞏固練習。
2、做練習十第6、7題。先說說按比例“縮小或放大“的含義。再列出相應的比例式并求解。
3、做練習十第8題。學生獨立審題并解題。講評時重點指導學生解決第(2)問。
四、全課小結: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2、這節課我們學習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關鍵是什么?
(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比例式轉化成已學過的簡易方程),然后再解簡易方程即可。
板書設計:
解比例
解:設放大后照片的寬為x厘米
13.5:6=x:4 6:4=13.5:x
6x=13.5×4 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 6x=13.5×4
6x=54 6x=54
x=9 x=9
檢驗:6×9=54 6:4=1.5
13.5×4=54 13.5:9=1.5
答:放大后照片的寬為9厘米.
解比例 篇5
課題二:
教學目標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知道什么叫做解比例,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并運用解比例的方法解決簡單的問題。
教學重點:
進一步掌握和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
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比例的意義是什么?比例的基本性質呢?
2、運用比例的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哪一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3:4和1.5:2 1/4 :1/3和9:12 72:8和1.2:0.13 3:8和12:32
二、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知識——解比例
三、1、教學例2
這樣知道比例中的任意三項,求另外一個未知項叫做比例,同學們能運用原來學習的知識求出3:8=15:x中x的值嗎?
學生討論交流后,并讓學生自己介紹這種解法的思路,請其他學生補充完。
2、教學例2
這道題和例2相比,有哪些地方不同?想一想,怎樣解?學生討論解答。“做一做”第2題中的比例。
四、鞏固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練習十四第1題。
創意作業:
如果5a=3b,你能寫出盡量多的比例式嗎?并用含a的式子表示出b。大家來比賽誰找的多。
解比例 篇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的意義.
2.使學生掌握的方法,會.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的方法,學會.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比例改寫成兩個內項積等于兩個外項積的形式,即已
學過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一)解下列簡易方程,并口述過程.
2 =8×9
(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三)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哪一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四)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下列各比例改寫成其他等式.
3∶8=15∶40
二、新授教學
(一)揭示的意義.
1.將上述兩題中的任意一項用 來代替(可任意改換一項),討論:如果已知任何三項,可不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外一個未知項?說明理由.
2.學生交流
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把它改寫成內項積等于外項積的形式,通過解已學過的方程,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外一個未知項.
3.教師明確: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一個未知項.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
(二)教學例2.
例2. 3∶8=15∶
1.討論:如何把這個比例式變為已學過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數的解.
2.組織學生交流并明確.
(1)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把比例改寫為:3 =8×15.
(2)改寫時,含有未知項的積一般要寫在等號的左邊,再根據以前學過的解簡易方程的方法求解.
(3)規范并板書的過程.
解:3=8×15
=40
(三)教學例3
例3.
1.組織學生獨立解答.
2.學生匯報
3.練習:解下面的比例.
= ∶ =∶
三、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想一想,的關鍵是什么?(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比例式轉化成已學過的簡易方程),然后再解簡易方程即可.
四、鞏固練習
(一)解下面的比例.
1. 2. 3.
(二)根據下面的條件列出比例,并且.
1.5和8的比等于40與 的比.
2. 和 的比等于 和 的比.
3.等號左端的比是1.5∶ ,等號右端比的前項和后項分別是3.6和4.8.
五、布置作業
(一).
= = ∶ =3∶12
(二)商店有一種衣服,售價是24元,比原來定價便宜25%.現在售價比原來定價便宜多少元?
(三)一個梯形的面積是12平方厘米,它的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5厘米,高是多少厘米?(列方程解答)
六、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該教學設計緊緊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質”在比例與簡易方程之間起到橋梁作用這一點展開,較好的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為學生提供了很多參與教學過程 、展示才華的機會,從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解比例 篇7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1頁的內容,練習四的第4—7題。
教學目的:使學生學會的方法,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過程 :
一、導人新課
教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些比例的知識,誰能說一說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么?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做什么?這節課我們還要繼續學習有關比例的知識.這節課我們要學習。(板書課題)
二、新課
教師:什么叫做呢?我們知道比例共有四項,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外一個未知項。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
要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來解。
1.教學例2。
出示例2:3:8=15:X。
讓學生指出這個比例的外項、內項,并說明知道哪三項.求哪一項。再回答:
“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把它變成什么形式?”教師板書:;3X=8×15。
“這變成了什么?”(方程。)
教師說明:這樣就變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學過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求知數x的值。因為解方程要寫“解:”,所以也應寫“解:”(在3X前加上:解:)
“怎樣解這個方程?”(根據乘法各部分間的關系.把X看作一個因數.因為一個因數=積 ÷另一個因數,可以求出X。)教師板書;X=
X=40
教師:從剛才的過程.可以看出,可以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變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來求未知數x。
2.教學例3。
出示例3; =
提問:
“這個比例與例2有什么不同?”(這個比例是分數形式:)
“這種分數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變成方程來求解嗎?”(能,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等號兩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就得出方程。)
學生回答后,教師說明在寫方程時,含有未知數的積通常寫在等號的左邊。然后板書:4.5X=9×0.8
“這個方程你們會解嗎?”
讓學生在課本上填出求解過程。解答后,讓他們說一說是怎樣解的。
3.總結的過程。
提問:
“剛才我們學習了,大家回憶一下,首先要做什么?”(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變成方程。)
“變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據以前學過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從上面的過程可以看出,在的過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識?”(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變成方程。)
4.做第11頁“做一做”的第2題。
學生獨立解答,訂正時,讓學生說說是怎么做的。
三、鞏固練習
做練習四的第4—7題。
1.做第4題的第(6)題時,要提醒學生先把帶分數化成假分數再做。做完后,選—二題讓學生說說是怎樣求解的。
2,第5題。可指名學生讀題,題目告訴了什么,要求什么,然后同桌同學討論一下.這道題可以用什么知識解答。再造幾名代表回答。之后,讓學生獨立解答。
3.獨立完成第6、7題。
四、學有余力的學生做第8*、9*題和思考題
傲第8*題的第(1)題.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這道題需要逆用比例的基本性質.比例的基本性質是:在一個比例里.兩個內項的積等于兩個外項的積:現在這道題是知道兩個積相等,如果我們把左邊的兩個數當作比例的外項,那么右邊的兩個數就應作為比例的內項.這樣就能推出比例式了:如果把左邊的兩個數當作比例的內項.那么右邊的兩個數就應作為比例的外項.世可以推出比例式。然后讓學生自己寫出比例式。寫完后,教師板書出來。
如果把3、40作為外項,有下面這些比例式:
3:8=15:40 40:15=8:3
3:15=8:40 40:8=15:3
如果把3、40作為內項,有下面這些比例式:
15:3=40:8 8:40=3:15
15:40=3:8 8:3=40:15
可能有的學生寫比例式時是按照數的排列規律來寫的,有些可能沒什么規律性。
學生做完后,可以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確要按一定的順序來寫才能寫全所有的比例式。
解比例 篇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的意義.
2.使學生掌握的方法,會.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的方法,學會.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比例改寫成兩個內項積等于兩個外項積的形式,即已
學過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一)解下列簡易方程,并口述過程.
2 =8×9
(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三)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哪一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四)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下列各比例改寫成其他等式.
3∶8=15∶40
二、新授教學
(一)揭示的意義.
1.將上述兩題中的任意一項用 來代替(可任意改換一項),討論:如果已知任何三項,可不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外一個未知項?說明理由.
2.學生交流
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把它改寫成內項積等于外項積的形式,通過解已學過的方程,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外一個未知項.
3.教師明確: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一個未知項.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
(二)教學例2.
例2. 3∶8=15∶
1.討論:如何把這個比例式變為已學過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數的解.
2.組織學生交流并明確.
(1)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把比例改寫為:3 =8×15.
(2)改寫時,含有未知項的積一般要寫在等號的左邊,再根據以前學過的解簡易方程的方法求解.
(3)規范并板書的過程.
解:3=8×15
=40
(三)教學例3
例3.
1.組織學生獨立解答.
2.學生匯報
3.練習:解下面的比例.
= ∶ = ∶
三、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想一想,的關鍵是什么?(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比例式轉化成已學過的簡易方程),然后再解簡易方程即可.
四、鞏固練習
(一)解下面的比例.
1. 2. 3.
(二)根據下面的條件列出比例,并且.
1.5和8的比等于40與 的比.
2. 和 的比等于 和 的比.
3.等號左端的比是1.5∶ ,等號右端比的前項和后項分別是3.6和4.8.
五、布置作業
(一).
= = ∶ =3∶12
(二)商店有一種衣服,售價是24元,比原來定價便宜25%.現在售價比原來定價便宜多少元?
(三)一個梯形的面積是12平方厘米,它的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5厘米,高是多少厘米?(列方程解答)
六、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該教學設計緊緊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質”在比例與簡易方程之間起到橋梁作用這一點展開,較好的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為學生提供了很多參與教學過程 、展示才華的機會,從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解比例 篇9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3頁的內容及“做一做”,練習一的第4—7題。教學目的:學會的方法,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重點:的方法。教學難點 :的方法。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些比例的知識,誰能說一說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么?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做什么?這節課我們還要繼續學習有關比例的知識。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板書課題:什么叫做呢?我們知道比例共有四項,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外一個未知項。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二)、學習探索:你會用什么方法呢?(要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來解。)1、教學例2。出示例2: 3:8=15:X。“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把它變成什么形式?”教師板書:3X=8×15。問:“這變成了什么?”(方程。)這樣就變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學過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求知數x的值。因為解方程要寫“解:”,所以也應寫“解:”(在3X前加上:解:)問:“怎樣解這個方程?”教師適當補充(根據乘法各部分間的關系,把X看作一個因數,因為一個因數=積÷另一個因數,可以求出X。)和解題的技巧:板書;X= X=40從剛才的過程.可以看出,可以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變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來求未知數x。2、教學例3。出示例3: =提問:“這個比例與例2有什么不同?”(這個比例是分數形式:)“這種分數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變成方程來求解嗎?”(能,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等號兩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就得出方程。)學生回答后,教師說明在寫方程時,含有未知數的積通常寫在等號的左邊。然后板書:4.5X=9×0.8問:“這個方程你們會解嗎?”3、總結的過程。提問:“剛才我們學習了,大家回憶一下,首先要做什么?”(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變成方程。)“變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據以前學過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從上面的過程可以看出,在的過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識?”(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變成方程。) (三)系列訓練:1、做第3頁“做一做”的第2題。2、做練習一的第4、5題。(1)做第4題的第(6)題時,要提醒學生先把帶分數化成假分數再做。做完后,選—二題讓學生說說是怎樣求解的。(2)第5題。3、學有余力的學生做第8*、9*題和思考題 傲第8*題的第(1)題.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比例的基本性質是:在一個比例里.兩個內項的積等于兩個外項的積:現在這道題是知道兩個積相等,如果我們把左邊的兩個數當作比例的外項,那么右邊的兩個數就應作為比例的內項.這樣就能推出比例式了:如果把左邊的兩個數當作比例的內項.那么右邊的兩個數就應作為比例的外項.世可以推出比例式。寫完后,教師板書出來。如果把3、40作為外項,有下面這些比例式:3:8=15:40 40:15=8:33:15=8:40 40:8=15:3如果把3、40作為內項,有下面這些比例式:15:3=40:8 8:40=3:1515:40=3:8 8:3=40:15(四)布置作業 :完成P5第6、7題。 板書設計 :解 比 例例2:3:8=15:X。 例3: = 解: 3X=8×15 解:4.5X=9×0.8X= X=1.6X=40
解比例 篇10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的意義.
2.使學生掌握的方法,會.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的方法,學會.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比例改寫成兩個內項積等于兩個外項積的形式,即已
學過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一)解下列簡易方程,并口述過程.
2 =8×9
(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三)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哪一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四)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下列各比例改寫成其他等式.
3∶8=15∶40
二、新授教學
(一)揭示的意義.
1.將上述兩題中的任意一項用 來代替(可任意改換一項),討論:如果已知任何三項,可不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外一個未知項?說明理由.
2.學生交流
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把它改寫成內項積等于外項積的形式,通過解已學過的方程,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外一個未知項.
3.教師明確: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一個未知項.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
(二)教學例2.
例2. 3∶8=15∶
1.討論:如何把這個比例式變為已學過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數的解.
2.組織學生交流并明確.
(1)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把比例改寫為:3 =8×15.
(2)改寫時,含有未知項的積一般要寫在等號的左邊,再根據以前學過的解簡易方程的方法求解.
(3)規范并板書的過程.
解:3=8×15
=40
(三)教學例3
例3.
1.組織學生獨立解答.
2.學生匯報
3.練習:解下面的比例.
= ∶ =∶
三、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想一想,的關鍵是什么?(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比例式轉化成已學過的簡易方程),然后再解簡易方程即可.
四、鞏固練習
(一)解下面的比例.
1. 2. 3.
(二)根據下面的條件列出比例,并且.
1.5和8的比等于40與 的比.
2. 和 的比等于 和 的比.
3.等號左端的比是1.5∶ ,等號右端比的前項和后項分別是3.6和4.8.
五、布置作業
(一).
= = ∶ =3∶12
(二)商店有一種衣服,售價是24元,比原來定價便宜25%.現在售價比原來定價便宜多少元?
(三)一個梯形的面積是12平方厘米,它的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5厘米,高是多少厘米?(列方程解答)
六、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該教學設計緊緊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質”在比例與簡易方程之間起到橋梁作用這一點展開,較好的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為學生提供了很多參與教學過程、展示才華的機會,從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解比例 篇11
首先復習舊知引出一個問題:( ):15和4:5 ,學生會從已有的經驗入手思考解決方法。有的學生想到了用比的基本性質,有的學生想到了用分婁和的基本性質,更有學生想到了方程:X÷15=4÷5。這樣很自然的進入到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解比例。
拿出比例X:15=4:5之后讓學生比較這個式子與五年級學過的簡易方程的異同,再比例這個式子與前面學過的比例式的異同。使學生明白,這個式子仍然是方程,但卻不同與方程;這個式子又是一個比例,但含有一個未知項。使學生初步感知到,因為與以前學過的簡易方程不一樣,所以需要探尋新的解決方法。雖然含有一個未知項,但還是一個比例 ,所以具備比例的基本性質:兩外項的積等于兩內項的積。為下一步教學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埋下伏筆。
具體教學解比例的時候滲透轉化的思想(轉化的思想學生并不陌生,在學習圓的面積,圓柱體的體積是就是用到了轉化的思想),讓學生思考如何將這個比例轉化成已學過的簡易方程。讓學生體會到解比例與解簡易方程的區別與聯系。關鍵是要先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將比例轉化成簡易方程,再運用解簡易方程的方法完成剩下的步驟。
單獨教學完解比例后再來教學例2。本來教材的編排是先教學例2再教學例3,在備課時我覺得在例2里既要教學如何解比例,又要教學如何根據題意列出比例,對學生的學習有一定困難,所以做出先教學例3再教學例2的調整。這樣調整后難度明顯降低了,學生學習的效果也很好。
整節課下來,學生能按設想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效果很好。
問題:
在備課時覺得例3在解比例的步驟上有些不好。寫成2.56/1.5這樣的形式,學生在遇到了分數的時候會出現繁分數,所以把這個步驟舍掉了,讓學生先算出乘積后再除以1.5。可是做一做中的題卻出現了始料未及的問題,結果學生再除的時候除不盡,個別學生選擇約數而不是用分數表示結果。后來反思例題在這一步的編排上的用意。可以讓學生先約掉一部分數后再進行計算,會降低計算的難度。
解比例 篇1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解比例的意義.
2.使學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會解比例.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學會解比例.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比例改寫成兩個內項積等于兩個外項積的形式,即已
學過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一)解下列簡易方程,并口述過程.
2 =8×9
(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三)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哪一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四)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下列各比例改寫成其他等式.
3∶8=15∶40
二、新授教學
(一)揭示解比例的意義.
1.將上述兩題中的任意一項用 來代替(可任意改換一項),討論:如果已知任何三項,可不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外一個未知項?說明理由.
2.學生交流
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把它改寫成內項積等于外項積的形式,通過解已學過的方程,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外一個未知項.
3.教師明確: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一個未知項.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解比例.
(二)教學例2.
例2.解比例 3∶8=15∶
1.討論:如何把這個比例式變為已學過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數的解.
2.組織學生交流并明確.
(1)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把比例改寫為:3 =8×15.
(2)改寫時,含有未知項的積一般要寫在等號的左邊,再根據以前學過的解簡易方程的方法求解.
(3)規范并板書解比例的過程.
解:3=8×15
=40
(三)教學例3
例3.解比例
1.組織學生獨立解答.
2.學生匯報
3.練習:解下面的比例.
= ∶ =∶
三、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關鍵是什么?(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比例式轉化成已學過的簡易方程),然后再解簡易方程即可.
四、鞏固練習
(一)解下面的比例.
1. 2. 3.
(二)根據下面的條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1.5和8的比等于40與 的比.
2. 和 的比等于 和 的比.
3.等號左端的比是1.5∶ ,等號右端比的前項和后項分別是3.6和4.8.
五、布置作業
(一)解比例.
= = ∶ =3∶12
(二)商店有一種衣服,售價是24元,比原來定價便宜25%.現在售價比原來定價便宜多少元?
(三)一個梯形的面積是12平方厘米,它的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5厘米,高是多少厘米?(列方程解答)
六、板書設計
解比例 篇13
教學目標
1、通過自主嘗試學會解比例的方法,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2、能運用解比例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教學重點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學會解比例。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比例改寫成兩個內項的積等于兩個外項積的形式,即已學過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學會解比例。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比例改寫成兩個內項的積等于兩個外項積的形式,即已學過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些比例的意義,誰能說一說
1、什么叫比例?
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
2、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么?
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
3、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哪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6︰10和9︰15 ( )
20︰5和4︰1 ( )
5︰1和6︰2 ( )
4、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下列各比例改寫成其他等式。
3 : 8 = 15 : 40 3×40=8×15
9/1.6=4.5/0.8 9×0.8=1.6×4.5
5、這節課我們學習有關比例的應用的知識,即學習解比例。(板書課題,)
二、引導探索,學習新知
1、自學:什么是解比例?請看書第35頁
比例共有四項,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外一個未知項。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來解。
課件出示:法國巴黎的埃菲爾鐵搭高320米。它不僅是一座吸引游人觀光的紀念塔,還是巴黎這座具有悠久歷史的美麗城市的象征
2、自主學習例2。
法國巴黎的埃菲爾鐵搭高320米。北京的“世界公園”里有一座埃菲爾鐵搭的模型,模型的高度與原塔高度的比是1:10.這座模型的高度是多少米?
出示思考題:
思考:
(1)、埃菲爾鐵搭模型的高與埃菲爾鐵搭的高度的比是1:10。
也就是( )的高度:( )的高度=1:10
(2)、題中還告訴了我們什么條件?3、把這個條件換到這個關系式中就是:( ):320=1:10這樣在組成比例的四個項中我們知道其中的幾個項?
還有幾個項不知道?不知道的這個項我們把它叫做( )項。
小組內討論解決問題,匯報:
(1)把未知項設為X。
(2)根據比例的意義列出比例:(X:320=1:10 )
(3)指出這個比例的外項、內項,弄清知道哪三項,求哪一項。
(4)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把它變成什么形式?
(5)這變成了原來學過的什么?(方程。)
(6)讓學生自己在練習本上計算完整。課件出示計算過程。
小結:從剛才解比例的過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變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來求未知數x,所以解比例也要寫“解”字。
解比例的步驟是:
(1)、用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改寫成方程。
(2)、應用解方程的知識算出未知數。
3、教學例3。
出示例3:
思考:
(1)“這個比例與例2有什么不同?”(這個比例是分數形式。)
(2)這種分數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變成方程來求解嗎?
討論:
(1)解這種分數形式的比例時,要注意什么呢?
(2)在這個比例里,哪些是外項?哪些是內項?
學生回答后,教師說明在寫方程時,含有未知數的積通常寫在等號的左邊,然后板書:1.5X=2.5×6
讓學生在課本上填出求解過程。解答后,讓他們說一說是怎樣解的。課件出示計算過程。
課件出示:做一做,獨立完成后訂正。
4、總結解比例的過程。
剛才我們學習了解比例,大家回憶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變成方程。)
變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據以前學過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從上面的過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過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識?(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變成方程。)
三、鞏固應用:
(一)、填空。
1、解比例x:12=2 : 24第一步24X=12×2是根據( )。
2、把0、3 : 1、2=0、2 : 0、8可改寫成
( )×( )=( )×( )
3、把4×5=10×2改寫成比例是( ) :( )=( ) : ( )
4、若甲:乙=3 : 5,甲=30,則乙=( )
5、在比例中,如果兩個內項的積上36,其中一個外項是9,
另一個外項是( )
(二)、判斷下列的說法是否正確。
1、含有未知數的比例也是方程。 ( )
2、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解比例。 ( )
3、解比例的理論依據是比例的基本性質。 ( )
4、比就是比例,比例也是比。 ( )
(三)、根據題意,先寫出比例,再解比例。
1、8與X的比等于4與32的比。
2、14與最小的質數的比等于21與X的比。
四、課堂總結:
今天你有什么收獲?指生說收獲。老師小結。
解比例 篇14
教學內容:教材第32頁例2、例3,練一練和試一試練習六第6-11題,練習六后的思考題。
教學要求:
1、使學生認識解比例的意義,學會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
2、使學生進一步鞏固比和比例的意義,進一步認識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新
1、做第32頁復習題。
讓學生先思考可以怎樣想。根據思考的方法在括號里填上數。
2、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下面的比改寫成積相等的式子。(日答)
4:3=2:1.5X:4=1:2
3、引入新課
在上面兩題里,第1題是求比例里的未知項。從第2題可以看出,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里另外一個未知數,這種求比例里的未知項,就叫做解比例。
現在,我們就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解比例。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2
提問:你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解比例,求出未知項X嗎?自己先想一想,有沒有辦法做,再試著做做看。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
2、教學例3
出示例題,讓學生用比例形式讀一讀。
讓學生解答在自己的練習本上。
指名口答解比例過程,老師板書。
3、教學試一試
出示例3,提問已知數都是怎樣的數。
讓學生自己解答。
4、小結方法。
三、鞏固練習。
1、做練一練
指名四人板演。
2、做練習六第8題。
讓學生做在課本上,指名口答。
3、做練習六第10題。
學生做在練習本上。
4、做練習六第11題。
學生口答,老師板書,看能寫出多少個比例。
四、講解思考題。
提問:根據題意,兩個外項正好互為倒數,你想到什么?
兩個外項的積已知是1,你能求另一個內項嗎?
五、課堂小結
這堂課學習的什么內容?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怎樣解比例?
六、課堂作業。
練習六第6題(1)-(4)題,第7題。
家庭作業:練習六第6題(5)、(6)題,第9題和思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