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深相知 伯牙絕弦謝知音——特級教師閆學《伯牙絕弦》賞
二、伯牙絕弦謝知音
師:不幸的是,鐘子期染病而死,(出示最后一句話)伯牙——
生齊讀最后一句: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擗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師:為什么伯牙認為鐘子期死就再無知音呢?
生:再也沒有像子期那樣贊揚的聲音。
生:又回到過去無人理解的情形,聽到的只有恭維的話了。
師:是呀,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沒有人會像鐘子期那樣——(生齊: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師:志在流水,再也沒有第二個人像鐘子期那樣——(生齊: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師:乃——(生齊:乃擗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師:他絕的僅僅是琴嗎?斷絕的是什么?
生:他斷的是他的音樂。
生:他斷的心靈的大門,他把心靈的大門給關閉了。
生:他把心里話融入琴中,隨著琴一同給了子期。……
師:伯牙斷弦的時候,把自己的美好、快樂也斷了,他對整個世界關閉了心靈的大門,留給他的是無邊的孤獨、寂寞。再讀讀這句話。
生齊讀句子,指名學生再讀句子。
師介紹明代小說家馮夢龍根據這個故事創作了《俞伯牙摔琴謝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師播放音樂,學生沉浸在失去知音的痛苦之中,之后學生齊聲朗讀課文。
師:有記載,子期死后,伯牙曾經來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還寫下了一首詩。(配樂,教師深情朗誦)
學生再次朗讀課文。
出示:摔斷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學生讀詩之后,又一次深情朗讀課文。
師:讀了這個故事,你感動嗎?把你最想對伯牙說的話寫下來。
學生動筆寫感受。交流:
生:伯牙,知音千年難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生:伯牙啊,你要堅強地活下去,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生:我要送伯牙一句話,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能不識君。……
師:讀了這個故事,我們知道知音難覓,每個人都在苦苦尋覓知音,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難覓”,世界這么大,并不意味著人人都能覓到知音……要知道幸福在過程,從中見證人生的美好,感受人生的溫暖。讓我們深情地朗讀課文。
學生齊讀課文。
師:“伯牙絕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詞,后人根據這個故事寫了一首樂曲《高山流水》。
(播放《高山流水》音樂,全班學生在音樂聲中背誦課文。)
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我的心靈,令我無比的感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可遇不可求。伯牙絕弦謝知音令人感傷,令人欽佩,可是對于六年級的孩子來說卻是一件無法理解、不可思議的事。通過這堂課,孩子們不僅理解了“知音難覓”,而且還學會了用發展的眼光來看知音。之所以能在課堂上打動孩子,是因為閆老師巧用文本,努力營造強烈的文化氛圍,引導學生多向感受,讓學生把心放進課文里,設身處地去讀,去想。讓學生的靈魂沉浮于字里行間,讓心靈浸染書香。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同文本真切地暢談,與老師真情互動,使他們在課堂上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情感波瀾,產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收獲了對生命的感悟。這樣的課堂是有著靈動的生命,有深沉的人文內涵的。我想,課堂的精彩源于老師深厚的文化底蘊,源于閆老師對于語文的滿腔熱情,源于老師充滿魅力的才氣,源于閆老師 “讀書就是生活”的理念。可以肯定,有了這樣的文言文啟蒙教學,學生是會愛上這些難啃的“文化瑰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