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片土地是神圣的》難點突破課例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這篇文章被譽為是有史以來在環境保護方面最動人心弦的演說,它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植物等的血肉關系,用跳躍式的筆觸描述了充滿靈性的萬物,并對即將統治這片土地的白人提出了“如果把土地轉讓了,希望白人能善待河水、善待空氣、善待動物”的要求。
在教學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分兩課時來教學。首先讓學生弄明白“神圣”的意思是什么,然后交流“土地上的什么是神圣的”。第二個環節,我又針對“面對這片神圣的土地,我們應該怎樣做”這個問題,引發了新一輪的討論。對“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是貫徹課文始終的理解難點。
讀課題時,學生產生了質疑:“我們常用“肥沃、富饒、美麗、遼闊、貧瘠、荒涼”等詞來形容土地,卻很少用“神圣”這個詞。為什么用“神圣”一詞來形容土地?通過查詞典,大家都知道了,“神圣”的含義是:“極其崇高而莊嚴的,不可褻瀆的。”
大家仍舊覺得很是費解。我問學生:“你們覺得什么在你心中是神圣的?”
生答:“國旗。”“國徽。”“國家法律。”“母親。”“人的尊嚴”……
有一個例句引起我的興趣:“南海諸島是我國的神圣領土,不容侵犯。”
我埋下伏筆,問:難道“這片土地” 涉及到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接下來學生研讀1-3自然段語句,理解“神圣”。課文的開頭寫道:“對我們這個民族來說,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順理成章,下文是對“神圣”的具體描述。我提問:這片土地的“神圣”體現在哪里?學生也自然而然地在下文尋找出了答案:“每一處沙灘,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脈,每一條河流,每一根閃閃發光的松針,每一只嗡嗡鳴叫的昆蟲,還有那濃密叢林中薄霧,藍天上的白云,在我們這個民族的記憶和體驗中,都是圣潔的。”“我們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們的一部分。”這樣的描述,學生更容易讀出的是“美麗”二字,對“神圣”的理解還只能停留在表面。
理解還很膚淺,繼續抓住“圣潔”,理解內容。我讓學生潛心默讀,“圣潔”這兩個字在我眼前越來越清晰:神圣而純潔。我們尊重這片土地上任何東西,不會破壞、傷害它們。是啊,西雅圖極力描繪的美景,都是純潔的,原始的,天然的,沒有人工的痕跡,沒有人為的破壞。而正是因為在印第安人的心中,土地是“神圣”的,所以他們敬畏自然,和大地上的萬物和諧相處,視植物為“姐妹”,視動物為“兄弟”,以主人的身份去守衛自己的家園!在這里,西雅圖用大量事實告訴人們:“對我們這個民族來說,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
如此神圣的一片土地,對于我們來說,對于我們這個民族來說,為什么就顯得如此珍貴,如此重要?自由讀第3自然段,從字里行間去感受。“我們和大地上的山巒河流、動物植物共同屬于一個家園。”
師問:共同屬于哪一個家園?
生交流朗讀的感受:這片神圣的土地對于我們是如此重要,我們不應該以旁觀者的姿態去面對,而應該用主人的身份去保護這片家園的家園。
生在老師的啟發下產生疑問:國家的領土神圣不可侵犯,為什么印第安人又拱手把他們熱愛的土地讓給了白人呢?
師:是呀!這片土地是神圣的,對印第安人來說是如此的珍貴和不可侵犯,那么怎樣才能保存這份神圣,留住這片圣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