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雜談
文中的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最為深刻的印象,“任何降臨在大地上的事,終究會降臨在大地的孩子身上。”他們深深地懂得如果家園受到破壞,而人類又不能及時補救,那么對地球的傷害都將演變成對人類自身的傷害。如果家園遭到毀滅,人類又怎能獨善其身,他們是多么睿智,懂得這其中蘊涵的深刻哲理。
其二,一個國家是否需要對外擴張來繁榮自己。西雅圖和他的同胞們雖然是那么的眷戀和不舍自己的土地,但是面對強勢,他們放棄了自己珍愛的土地,對白人諄諄告誡,要善待土地,善待河水,善待空氣,善待動植物,不舍中包含了太多的無奈于痛苦,配樂朗讀課文的時候,學生滿含憂傷、滿含深情地朗讀,“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我似乎聽到了那個來自叢林深處的吶喊,不知道在那個19世紀50年代,想購買美國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領地的“華盛頓特區”的白人領袖看到這些文字的時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
其三,人類應該怎樣對待自然。是讓這些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為人類提方便,還是保留他們原來的摸樣?大自然無私地給人類提供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有些資源可以再生,有些資源則不能再生,對于可以再生的資源,我們可以按計劃利用,對于不能再生的資源,我們是否可以在不傷害自然的前提下開發或創造替代品,保證資源的延續性。而不是只看到眼前的一點利潤大肆開發、利用。記得曾經看過一篇報道,講述日本國內制訂了一項環保政策,限制砍伐日本本土的樹木制作一次性方便筷,日本所有國民使用的筷子96%都是從中國進口的。而日本的森林覆蓋率接近64%,是世界上森林覆蓋率最高、自然環境最好的國家之一。我們中國的森林覆蓋率不到17%!日本人吃頓飯都是以中國森林資源的流失作為代價的!筷子用過以后進行回收,打成原生木漿,搖身一變,成為高價新聞紙出口到中國。而以前出口方便筷的韓國也轉變做法,不再生產方便筷。
很多國家,都采用教材循環利用的做法。不少孩子在教材剛剛拿回家時,第一件事就是找質地優良的包裝紙做書皮,在此后的使用過程中對教材也是倍加愛護。他們往往會在教材某個不妨礙使用的地方留下自己的名字,為的就是假如后來的使用者發現書籍發生了破損可以向上追查責任,從這種細致的地方就開始樹立個人信用的習慣與觀念。因此,國外很多教材都是經過了很多次倒手,而里面卻根本沒有折疊涂鴉之類的痕跡,也在這個過程中灌輸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對于書籍負載的人類文明的敬重與維護。我們的國家是否應該反思這些行為?
從整個地球來看,這些國家的做法也只是從自己本國的利益出發,試想當全球環境都開始惡化的時候,這一兩個國家還能有這樣的環境優勢么?想必終究也會被拖垮吧,所以只有全世界的人民都能和那位印第安人的酋長西雅圖一樣,有著長遠的目光,懷著對自然的敬畏,才能保護我們共同的地球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