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絕弦
教學中,文言文與現代文不一樣,要讓學生多讀,做到熟讀成誦,所以我在課上非常注重朗讀,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并用俞伯牙的碑文,來渲染這種悲痛欲絕的氣氛,讓學生更能體會伯牙失去子期的心情。
教學中,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小組練習,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這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最后我又讓學生用一句詩句來贊頌伯牙與子期的這份情懷。學生都說得很好,其中張釗同學用了“桃花潭水深淺尺,不及伯牙子期情”。我便及時地讓他把詩句寫在黑板上。就用了這句詩結束了這節課。
但是認真總結這堂課的教學,還有著許多不足之處,需要我進一步努力提高:
學生接觸文言文不多,朗讀不是很到位,我的范讀起到了引領的作用,但是在范讀之后,沒有引導學生把朗讀的節奏在書上劃出來,在學生朗讀的時候,個別不到位的斷句也沒有及時指出。由于時間過于緊張,學生對伯牙子期的相關資料查到了很多無法在這課堂上交流,關于知音的其它名言,關于學習文言文的收獲方法等等問題,在授課結束之際,我不得不忍痛割舍。沒有讓學生由文本了解更多的知識,這也是我本節課的一個遺憾。只能留在下一堂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