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二則·矛與盾》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古代寓言二則》是人教版五年制小學語文教科書第十冊第六組(這是本冊教材的最后一組課文)的一篇課文。本課有兩篇古代寓言,一篇是《矛與盾》,一篇是《鄭人買履》。
選編這兩篇文章,旨在讓孩子們在小學階段初步接觸古文,初步了解漢語言文化的博大精深,有著幾千年悠久的歷史,初步感受古文遣詞用語的凝練、精要之處。
這兩則寓言故事篇幅短小,讀起來瑯瑯上口,但由于學生是剛剛開始接觸古文,所以注意指導學生練習讀通順仍是本文的學習重點之一。《矛與盾》——教育人們說話做事不要自相矛盾;《鄭人買履》教育人們做事情不要教條主義。教學中要營造氛圍,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鼓勵學生合作學習,初步掌握朗讀古文的方法,了解古文的內容,理解寓言中所蘊含的意思。
一、布置預習,讀通課文
1、在學習之前先請學生認真讀課文,告訴學生讀古文的一些方法,比如先把不熟悉、不認識的字在課文中找出來加注拼音,然后嘗試著讀課文,讀的過程中要結合課文注釋大概了解課文內容,根據課文內容練習讀出古文的停頓。
2、在學習之前,還可以請學生獨立或自由組合查閱一些資料,積累有關古文的知識,閱讀一些比較淺顯的古代寓言或古文,在家長的幫助下或與同學們的交流中,獲得知識。
3、再次嘗試著讀這兩則寓言。
(目的是激發學生閱讀古文的興趣,幫助他們積累有關古文的知識)
二、自主讀書,探究理解
1、出示課本中的插圖或其他有關的圖片。
(教師可自己制作多媒體課件,但不要把故事全部展示給學生)
同學們已經讀過了這篇課文,知道《矛與盾》講的是什么故事嗎?請大家說一說。
同學們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請再默讀課文,想想應該怎樣做就能讀懂。
(檢查學生是否讀懂了課文,請學生根據以往的閱讀經驗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使學習方法滲透在學習過程中)
2、請同學們再次放聲朗讀這個故事,可以搖頭晃腦地讀,還可以加上動作讀,讀過之后想一想:你覺得故事中的這個人是怎樣的一個人,你是從課文中哪些地方讀出來的,
(本篇課文主要是通過人物的語言來表現人物的特點,讓學生自己在讀書的過程中體會人物的特點;賣矛與盾的人一會地稱贊自己的盾無比堅固,一會兒又夸自己的矛無堅不摧,形成了“矛盾”)
三、合作學習,交流分享
1、小組交流討論,共享收獲。
(使學生個體的感受在與其他同學的合作中得到補充或矯正,在合作中學會交流、學會傾聽,學習與他人分享,使學習靈動起來)
2、請同學們根據課文內容表演《矛與盾》,先請小組內同學間互相表演,然后在班里表演。
(通過表演的形式,進一步使學生理解人物的特點,為下一步學習作鋪墊)
3、請再次讀這則寓言,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瞞自己寫下來,小組交流。
(理解寓言的關鍵在于旁人的話: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后來,“矛盾”這個詞語連用比喻自己的言語、行為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觸,“自相矛盾”這個成語的出處就在這里)
(在讀通讀順讀懂之后,使個體與合作學習變得有價值,使學生再往深層次發展——自己歸納總結并練習寫下來,給學生自由表達的空間;小組交流又進一步體現互助、合作、協同攻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