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游春》教學設計
三、本課教學目標的設定。
1、按要求學習7個“格字”和2個“綠字”,認識多音字“彈”。
2、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積累本文中出現的成語,并任選兩個造句。
3、朗讀課文,背誦第一、二、八三個自然段。
4、領會文章各部分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引導學生樹立從主題的角度閱讀文本的理念。
重點和難點:孔子論水的豐富內涵。
課時安排:3節課。
關于目標設定的幾點思考。
1、正確把握課程標準提出的語文教學的三個維度目標的關系。“知識和能力”是基礎的、顯性的維度,“過程和方法”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則是感性的、內隱的維度。這兩個維度目標的實現依賴于第一維度目標的實現及其實現的過程、實現的方法。所以,本課的教學目標幾乎全部著眼于第一維度,希望在近乎機械的目標引領下,實現三個維度目標的共存共榮。
2、語文教學要非常重視讀的訓練。少在讀的花樣上費心思,注重讀的實效。讀的實效要有時間的保證,要注意面向全體,以讀代講,以讀代練,以讀促悟,熟讀成誦。應當通過讀書的手段回歸語文教學的本真,刪繁就簡,以簡馭繁。
3、小學高年級要重視閱讀技能的訓練。實現課標“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的閱讀要求。孔子論水是文本的中心內容,上承明媚的春光,下啟熱切的言志。惟有抓住了這一中心,才可以綱舉目張,迎刃而解。
四、預設的主要流程。
1、以課題為話題。引導學生談一談自己所知道的孔子,教師在小結的時候指出“君子”的概念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為重難點的突破埋下伏筆。
引用《于丹〈論語〉心得》里的話:大家讀《論語》會發現,這里面經常出現一個詞:君子。我們直到今天還常常將其作為做人的一個標準,說某某人非常君子。但是究竟什么是君子呢?“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一部短短兩萬多字的《論語》,“君子”這個詞就出現了一百多次。
2、齊讀課文,有針對性地解決生字問題,并指導描紅和臨寫。
認讀生字時組織學生交流自己的學習方法,注重生字學習跟學生固有的經驗相結合。“逸、瀾、茵”等3個字還應要求查工具書,以求更為準確和全面的認識:飄逸、一勞永逸;力挽狂瀾;“茵”是“墊子”的意思。
“綠字”里面的“彈”是多音字,要讓學生明白,作為“彈子”“槍彈”等名詞的時候讀做“dàn”,作為“彈琴”“彈指”等動詞的時候讀做“tán”。
3、再讀課文,自主梳理課文脈絡。
再讀之前,先要求學生完整朗讀課后的5道習題。以期帶著任務閱讀,提高讀書的效率。
理清文脈不必拘泥于教參的4段意見,支持學生把教參上的第十節,即第三段跟下文合并,并作板書如下:
泗水春景——觀水悟道——暢談志向
具體操作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先談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然后向前向后進行綜括。
再讀課文一節也是對前一節教學內容的溫習與提高。
4、深入研讀,解決重點問題。
1走進春天。重點問題:為什么說大自然多像一位偉大的母親?
(深情練讀、板書關鍵詞幫助背誦;課件展示,欣賞大自然;激情書寫:滾滾的春雷是她前進的腳步聲、漫天的云朵是她潔白的裙裾、茫茫的大霧是她神奇的面紗……)
2觀水悟道。重點問題:為什么說水是真君子?夫子論水的真正用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