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游春》課堂實錄
一要精心研讀“課標”。《孔子游春》從文體上看是一篇敘事性作品。對于敘事性作品的教學,《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三學段的目標中明確指出:“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深刻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教學《孔子游春》,就要彰顯敘事性作品的特點,把課上得合乎課標的要求。
其次,要精心解讀文本。文本是語文教學的憑借。與文本潛心對話,體會文本的特點和蘊蓄。關注課后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對文本進行合理的取舍,獲取教學智慧。本課,我讓學生圍繞智慧去讀書、去思考、去討論、去交流,進而走進文本的深處,獲得智慧的滋養。
再次,要考慮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是孔子論水這部分。教學中,我抓住這個重點來輻射全文,引領學生到文本中走個來回,品味語言,感受孔子的智慧,并在此過程中教給學生讀書的智慧。比如,讓學生到文中找找孔子善施教化的智慧?這樣就引領學生站在全文的高度去關注孔子的言行舉止,體會孔子的教育智慧。
最后,要處理好課內與課外的關系。讓學生讀讀《論語》、林語堂的《孔子的智慧》和《于丹論語心得》,能使學生站在智慧的高度來認識孔子,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從課外閱讀中進一步了解孔子,走近孔子,獲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