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12 教案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認真觀察課本插圖和掛圖,結合有關事例,使學生明白“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道理,逐步養成深入社會學習語文、投身自然增長知識的學習習慣。
2指導學生認真觀察課本插圖或掛圖,結合事例,使學生懂得在實踐中運用語文的道理,逐步養成在實踐中運用語文的習慣。
教學重點:
讓學生明白“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和“在實踐中運用語文”的道理,在今后學習中進行實踐,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教學:
一、回憶切入,揭示話題
1、大家回憶一下,在上個學期,要求我們要養成哪些習慣?(勤于收集資料;不懂就問)。經過大家一個學期的努力,不少同學形成了善于收集資料的好習慣,從你們的讀書筆記上,可以看出你們已經掌握了這個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個學期,我們還要繼續記好你們的筆記,把有價值的資料及時收集,剪貼在你們的筆記上,……
另外,在上學期,我們班同學也喜歡好問了,其實,遇到不懂的問題,我們就要多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對這世界了解得更多,才能成為飽學之士,才能滿腹經綸。
2、這個學期,我們還要養成一些好的學習習慣,板書: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3、讀題,解題
幫助理解:想學好語文,有更高的能力,不僅得讀好多的書,還要融入大自然,多到社會生活中去“閱讀”,大自然也是一本大書……
二、觀圖明理,初步感知(這部分控制在10分鐘之內)
1、獨立看圖,自主感知
(1)、能不能看懂這些圖,從這些圖上,你能有些什么認識。
(2)、指導學生獨立有發現性地觀察圖。
2、互相交流,探究,交流認識與收獲。
3、師生交流,加深認識:
(1) 我們到天文臺去,可能有很多新鮮的認識……
(2) 參觀一些名勝古跡,可以……
(3) 去游覽一些名山勝水,可以……
(4) 甚至,我們可以去撐一撐竹筏,感受一下……
三、實踐活動,深入感知
1、提出實踐活動內容:
在這些年中,你們有沒有在校外參加什么比較有意義的活動,或跟家長到過什么好玩地方,并從中學到了什么,或有什么收獲?
2、每人選一事,先自我準備,再分小組交流。
3、師生交流感受,深入認識。
四、總結,升華認識
4、教師總結,讓學生更為深入地認識“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道理。
5、激發學生投入到大自然,投入到社會中,更廣泛地學習語文,讓自己成為博學多才的有知識的人。
第二課時教學
教學目標:
(見總目標2)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讓你有什么新的認識與啟發。
(向學生滲入我們的語文學習資源無處不在,投身到大自然,到社會實踐,也是一種學習。)
2、同學們,我們學習語文就是為了能在實踐在較好地運用,而注意在實踐活動中運用所學的知識,也是在學習語文,那么在學習生活中,到底有哪些語文實踐活動呢?今天,我們再來看本學期第二個習慣:
在實踐中學會運用
3、讀題,感知題目的初步意思。
二、觀圖,初步感知
1、 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有哪些實踐活動能提高我們的語文素養呢?請你仔細地“讀”圖,看看圖上的人物在做些什么?
2、 滲入指導:
指導學生重點看一下圖上人物在做些什么,自己思考后可以互相再討論一下。
3、 再“讀”一下圖,想想,這些活動會對我們有什么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