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 教學設計
他的話說明了什么?他想告訴吳王什么?中心句: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后之患也。(他給吳王講了眼前發生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事,委婉地勸說吳王,啟發吳王不要只顧眼前的利益而去攻打楚國,要想到攻打楚國帶來的危機。)說明在考慮問題和處理事情時,不要只顧眼前的利益,要瞻前顧后,全面考慮問題,要想到這樣做潛伏著的隱患或可能帶來的禍患和危機。要通判謀劃。
指名朗讀,多有哲理的話呀,讀出文言文的韻味。
(6)吳王聽了會怎么想?又會說些什么呢?結果怎么樣呢?(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吳王聽了少孺子的話后恍然大悟,稱贊他講得好,于是放棄了派兵攻打楚國的決定。用自己的話說吳王的反應?(吳王恍然大悟,說:“好啊!”于是放棄了攻打楚國的打算。
螳螂捕蟬于吳王伐楚有什么關系呢?出示地形圖——觀察、分析(說出戰爭對國家的危害,對百姓的危害)如果吳國把兵力放在楚國的話,一定會導致國內兵力不足,這樣,其他像越國、齊國、燕國,如果聯合起來,即使不聯合起來,也能輕而易舉將吳國拿下。
(吳王明白了少孺子的良苦用心,考慮了攻打楚國的利于弊,忽然想起了大臣們的議論,明白了自己就像故事中的蟬、螳螂、黃雀一樣,只顧眼前的利益,卻沒想到攻打楚國所隱伏的禍患,即“如果其他諸侯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所以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⑺少孺子的一番話點醒夢中人,吳王此時會想到什么?又會對少孺子說些什么呢?
(如果吳王為了奪取地盤而攻打楚國,就可能使吳國遭到巨大損失,甚至丟掉整個江山。可見少孺子對當時的形勢看得非常清楚。)
3、學到這兒,你還有什么問題嗎?
⑴學生提不出,老師質疑,如:吳王為什么不在大庭廣眾之下講這個故事呢?讓學生體會到:一個好主意要想成功,還得選擇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這就是計謀。從這點看出少孺子是一個()的人。(足智多謀、機智等)
⑵正因為如此,他在給吳王講故事時是非常輕松、隨意的,我們再讀他的話應該用怎樣的語氣?(不慌不忙、不緊不慢———指導朗讀——背誦)
⑶你們覺得少孺子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聰明有才智,對國家忠誠)當不能正面直諫時,便巧妙設法曲諫,啟發君王自己思考和改正錯誤,殊途同歸,達到正面勸諫的目的。)
⑷怪不得,吳王稱贊道——善哉!言下之意,是(好啊!)善哉!吳王在夸贊少孺子的同時還在為自己沒有攻打楚國而慶幸,為國家有少孺子這樣的棟梁之材而自豪。所以他由衷地說了一句“善哉!”。
4、多么機智愛國的少孺子,多么有趣又寓意深刻的故事,盡然于這簡短的100多字中,這就是文言文的魅力之一。除此以外,它還有這樣的特點——出示課件
古今翻譯的不同如:悲,今譯為悲傷;古代譯為動聽,其的指代用法。在句中都表示他的或他們的,但所指卻不同。三、拓展延伸: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啟發呢?(生交流)
師小結:①寓意我們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而忽視了身后的禍患。正所謂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所以我們要認清形勢。
②少年的巧勸讓我們懂得勸說的藝術,有時候和風細雨式的委婉勸說更容易讓別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