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問》課堂教學實錄及評析(第二課時)
(生又先后讀了有關孫中山、王獻之、牛頓、司馬光勤學好問的小故事及一些名言。)
五、總結
師:剛才各位老師說的可以稱得上是金玉良言,使我明白了做學問要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起來,才能成為學習的主人。
(完成板書:勤學+好問+觀察思考=學習的主人)
(突然一生把手高高舉了起來)
師:李老師,你有什么事嗎?
生:你知道“謙受益,滿招損”這句話的意思嗎?
師:我做學問正打算研究這句話的意思,暫時還沒搞懂。老師,你說說看?
生:既然你不知道,就讓我來告訴你吧。(該生講了一個有關“謙受益,滿招損”的故事)
師:我聽明白了,李老師教育我做學問不光要做到勤學好問,還要學會謙虛。對你的良苦用心,我表示深深的謝意!(鞠躬)
【評】明明是節外生枝,教師卻把它巧妙利用起來了,這是一種教學機智!
六、布置作業
師:平時都是老師給學生布置作業。今天,咱們破破例,就讓我這個“大學生”給在座的各位“老師”布置一回作業。大家說行嗎?
生(齊):行!
【評】同樣是給學生布置作業,這次卻因為學生已經是“老師”了而顯得興趣盎然。
師出示投影:
作業建議:(可選做其中的一題)
1、揀一句自己喜歡的有關勤學好問的名言,
也可以是課文中的句子,抄在語文書的扉頁。記住它,用它來指導自己今后的學習。
2、選擇一個名人勤學好問的故事先講給別人聽,再寫下來。(生或摘抄或寫故事。)
(下課鈴響)
師(揮手):各位小老師——再見!
生:大朋友再見!
【評】此時學生仍然把老師當作自己的朋友,說明他們已經在內心接納了這位幽默風趣的老師。
【總評】本節課,我個人認為至少有兩個地方值得肯定:其一是教師始終在利用教材引領孩子去理解和運用“學”與“問”的方法,在掌握“學”與“問”方法的同時不斷學習語言,感悟語言,運用語言,而積累運用語言的過程也正是學生學習方法鞏固的過程,這樣做較好地體現了文本價值與學科特性;其二是體現了教師在自己教學行為上的一些可貴嘗試,比如與學生“稱兄道弟”般地交朋友,在學生“節外生枝”時真誠地鞠上一躬……我想,這其實是教師教學民主理念不由自主的外顯。教師與學生交朋友以及給學生鞠躬并不意味著教師人格的媚俗與失落,我們只有把學生當作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才有可能把課堂變為學生精神生命自由生長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