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詩兩首
4、古詩兩首
教材學情分析:
這兩首古詩,都抒發了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前一首是七言律詩,后一首是七言絕句,內容明白如話,卻又蘊涵著深厚、強烈的愛國情感。學習時,不僅要把感情讀出來,而且要注意詩的節奏和韻腳,達到熟練背誦的程度。《示兒》通過“悲”來表達,寫作者臨終前的牽掛,他所念念不忘的是沒有見到祖國統一。《聞官軍受河南河北》通過“喜”來表達,寫作者聽到祖國重歸統一的極度的喜悅和急切還鄉的心情。通過這一“悲”一“喜”,我們可以體會到兩位詩人的高尚情懷。
這兩首古詩在熟讀的基礎上,加以理解、背誦。課后的詞、句的理解應作為重點。學習不光學課文,還要積累,應積累相關的杜甫詩、事跡和一些愛國詩。
教學要求:
1、體會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陶治愛美情趣,受到愛國主義精神影響。
2、理解詩句意思,了解古詩敘述的內容,受到傳統文化的藝術熏陶。
3、結合學詩,培養學生的自學、想象、表達、創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默寫課文。
5、學會4個生字。
教學重點:結合時代背景,吟誦古詩,想象意境,體會詩中表達的感情。
教學難點:理解詩意
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了解詩的內容和寫作的時代背景,體會詩人抒發的強烈的愛國之情。
2、通過學習,體會詩意,并能從內容想開去。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并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涕淚、洛陽。
4、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理解詩意,體會詩中所表達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學生準備:課前查閱收集有關杜甫的資料,了解他們的生活年代的情況。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品味《春望》
同學們,在我國詩壇上有一位詩人與李白齊名,被尊為“詩圣”,他的詩被人們稱為“詩史”,他是誰?你對杜甫了解多少?能背一首他的詩嗎?
教師進行主動點評:詩中或寫出杜甫憂國憂民的思想,或表現出一個悠然、自在的杜甫對景物的細膩描寫和無限喜愛,或體現杜甫關心時事、戰爭題材的詩數量很大,或表現杜甫珍愛親情等反映詩人才華出眾、品質高尚,其詩體裁多樣,內容豐富,一些佳篇名句千百年來為人們所傳誦,如《望岳》中最后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成為很多人的座佑銘;揭示統治階級腐敗和人民苦難的警世之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老師和你們一樣,也非常喜歡杜甫的詩。《春望》就是其中的一首。
教師出示《春望》及注釋,并自己樂讀。
同學們,從詩中你體會到杜甫當時怎樣的心境?
教師概括:這是詩人目睹昔日都城長安城垣破敗、雜草繁蕪的凄涼春景而創作的,表現詩人面對國破家亡的無限氣憤和對安史叛軍暴行的無比痛恨。
大家知道“安史之亂”嗎?請學生來談一談。(安史之亂公元755-763年,指的是安祿山、史懸明反叛唐玄宗的一次內亂)
教師出示課件并講述:在《中華上下五千年》書中有這樣一段文字記述“安史叛年十年殘暴,每到一處就搶掠民財,燒毀房屋,甚至把殺人當作兒戲,叛軍進入長安后,大搶3天,長安成了一片火海。在安祿山軍隊的暴行下,黃河中下游的許多城鎮村莊變成了一片瓦礫廢墟。
詩人杜甫為了躲避戰亂,才流離失所,貧困潦倒,而且一家人的生命時常受到威脅,此時的杜甫內心充斥著無盡的擔憂和無限的渴望,他在期待著什么呢?(平息安史之亂,早日返回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