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兒說課稿
(二)初讀詩歌,整體把握。
教師范讀古詩
學生自由練讀。
指名朗讀
通過朗讀,找出詩歌的情感線索——悲,從而整體體驗古詩情感,把握古詩朗讀的基調。
(三)小組探究學習,理解詩義。
讀詩要知道詩的意思,你能根據下面的注釋自己去理解。自己去說一說,自己說好了,就與同桌說一說。師巡視 。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在使學生主動地研究古詩的意思,并充分發揮小組學習的群體作用,在合作中學習,豐富語言積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精神,而且通過古詩知識點的教學,提高學生對古詩的鑒賞能力!
(四)品讀古詩,體會詩人情感。
出示:“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指名說這兩句的意思 。
師:注意這兩個字的意思
出示:元——原來、本來 同——統一
師:死去了什么都是空的,哪些東西是空的?
師:但是有一件事使作者放不下,感到很悲,是什么?
師:接下來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宋朝的歷史。南宋的皇帝叫趙勾,是個軟弱無能的皇帝。當時戰亂頻繁,金兵頻頻進犯,宋軍節節敗退。由于戰敗,后來宋朝政府拱手把當時的首府開封,送給了金兵,自己退到了杭州。但仍不思救國。至使整個國家山河東一塊西一塊被金兵占領,山河破碎。而陸游就生活在這樣國破家亡的年代。
你知道作者為什么而悲了嗎?指名說
師概括:這是山河破碎之痛
你能把這種痛讀出來嗎?指名讀詩
我們來讀一首詩人68歲時寫的一首詩 。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可是這么壯麗的山河卻被敵人占領著,你的心情怎樣?
僅僅是為這個悲痛嗎?還為什么悲?從后兩句你讀懂了什么?指名說 (農民很悲傷…… )
師:你覺得詩人還為什么悲?隨即板書:遺民眼盡哀
帶著這種哀痛你再讀讀這兩句,你會有更深的體會。
面對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想說的?
師:統治者都在干什么?我們一起去臨安看一看
出示:《題臨安邸》 :
山外青山樓外樓, 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游人醉, 只把杭州作汴州。
指導朗讀
問:他們在干什么? (他們在尋歡作樂 ;他們在游山玩水 ;過著奢侈的生活)
師: 那么詩人“但悲不見九州同”,還悲的是( )、( )、( )。誰來帶著這些情感再讀一讀。
詩人死前僅僅告訴兒子這些嗎?還有什么?讀后兩句詩,指名說
師: 是呀, 生前愛國,臨死“但悲不見九州同”,死后還要子孫告訴他“王師北定中原日”,這是一種( )情懷 ——板書:愛 國
(五)讀古詩,升華感情
教師激情引讀:詩人一生盼望的就是一個日子。(引領學生讀第三句:王師北定中原日。)詩人二十歲時寫下“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詩句,立下報效祖國的決心;四十七歲時參軍抗金,七十四歲時感嘆“南望王師又一年”,一年一年又一年,整整六十五年過去了……此時,詩人的生命旅程已經到了盡頭,他有千言萬語要告訴兒子,這萬語千言凝成了二十八個字,(引領學生)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