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反思
在一些問題出現后,我沒有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進程。
如發現學生對課文內容不熟悉應放慢教學速度、調整原有的教學目標,可以把原要求三個層面的理解變為先完成兩個層面,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熟悉內容、品讀課文的深意,而不是單方面考慮自己的教學環節能否及時完成,結果出現趕的現象。一堂課的成功應該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與內化,考慮學生的實際。
當發現學生學習方法有誤時,沒有及時的引導。只在學生品讀第六、七小節時,簡單的說了一句:拿出筆來圈圈畫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3、未能抓住課后習題,忽視了寫法指導。
在教學中,我只注重挖掘了文本中的關鍵詞語而忽視了寫法指導。而對高年級學生來說,應加強作文方面的能力培養,為今后的初中習作打下基礎。
理想與現實的差異,給了教者許多啟示與思考。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反思 (蘇教版六年級第十一冊)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是一篇以酣暢淋漓的筆觸介紹了生長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壯的柳樹,這棵柳樹雖然是一株極其平常的柳樹,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著頑強精神的、神奇的柳樹,告訴人們面對人生的困境和艱難,不能抱怨命運,應該以頑強的毅力和韌勁與生存環境抗爭。全文首先用兩個自然段點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從青海高原這株柳樹生長環境的惡劣和這株柳樹的巍然撐立寫出其強大的生命偉力,繼而猜測和想象那株柳樹存活、長粗的生長過程,進一步體現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頑強毅力,接著又寫了家鄉灞河柳樹的極易生長,從側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與命運抗爭。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話語點明了這株柳樹沒有抱怨命運,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韌勁生存下來,從而揭示出人生哲理。
全文層次清晰,語言優美、流暢,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為人們展現了一幅獨特的充滿生命力量的風景畫,是豐富學生的語言積淀和情感體驗的好材料。教學結束,我反觀整個教學過程,有幾點體會:
一、提綱挈領,層次分明。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看整篇課文,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條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這條路,好文章的作者是決不亂走的。”如果把課文視作一個圓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課文這一“球體”必定會對它保持向心力。“神奇”就是本篇課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就使全文神聚了。在這堂課上,我始終緊扣“神奇”兩字,以“神奇”為切口,和學生一起走進文本,研讀文本。
課一開始,問學生:在作家的心目中,這是一株怎樣的柳樹?隨即板書“神奇”,并出示這句句子。緊接著就請同學們隨著作家的視角親眼目睹這株柳樹,看看這是一株怎樣“神奇”的柳樹?在細讀課文第五自然段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兩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粗實而堅硬”等感受柳樹外在的神奇。在理解柳樹頑強非凡的生命力的時候,我緊緊抓住“它巍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給人以生命偉力的強大感召。”、“葉子如此之綠,綠得蒼郁,綠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對生命顏色的獨特鍛鑄。”這兩句中的“巍巍然”和“撐立”上。然后非常自然地用一句話“這樣一株神奇的柳樹僅僅是指它樣子的神奇嗎”過渡到第六、七小節,抓住“干旱”、“寒冷”“不可思議的奇跡。”“經受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在分析理解的基礎上一遍又一遍引讀這句話,讓學生了解這株柳樹在經歷了無數次干旱、嚴寒、高原風雪和雷轟電擊卻又能一次次活過來,從而更深刻地感悟到這株柳樹頑強的生命力和內在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