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讀報的好習慣說課稿
五、朗讀全文,總結全文。
1、請學生自我簡要地概括和歸納一下學習本課的重點收獲:懂得了什么?學會了什么?
2、教師分別對學生所讀和所做交流做一個簡短的總結。
六、拓展實踐與深化練習。
1、你認為你所讀報紙那些內容是特別值得記住的?再挑選一下做好記號。
2、回家后把你喜歡和感興趣的內容剪下來貼到一個本子上或一張紙上,并加以心得批注。辦成小報,參加班內板報競賽活動。
3、從現在起,你也可以試著把班上的事仿寫成消息或通訊報道稿,投到紅領巾廣播站去。
4、開展“報紙剪貼”讀報評報活動。
一個好習慣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長期不懈的堅持。課后開展相應的語文實踐活動,促使學生將讀報的好習慣進一步深入下去。
四、說板書
本課板書主要根據課文的內容,寫作特色——設問的開頭,解釋揭示了這一自然段的主要內容,也提醒了讀者對這一問題的注意,而設計,讓學生一目了然文章的內容,以及為什么要養成讀報的好習慣。
25、養成讀報的好習慣
讀報的好處 回腸蕩氣
讀報的方法 先瀏覽再細讀
讀報的收益 受益終身
五、小結
像這樣的略讀教材,傳統的教學,是學生被動、單一、接受的學習過程,是教師向學生灌輸和填充的教學過程,把學生當做一個個可以裝許多知識的瓶子,通過反復操練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視和抹煞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無法形成健康的個性,更不要說形成末來社會所必需的各種能力。而現代閱讀教學應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組織、指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采用的就是這樣一種合作探究的方式,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通過實踐的探索,我明確了略讀課文教學的基本特點:
1.自讀性。這是從學生學文的角度講的,它是教學自讀課文的最根本點,講讀課文學習中所獲得的“知” (知識、經驗、方法、規律等)為自讀、自析自讀課文創造了條件,提供了可能。所以教師在教學自讀課文時 必須把“自讀權”還給學生,把“自讀時”讓給學生,把“自讀法”授給學生。這樣,才能實現“自讀性”的 原則,學生的“自讀力”才能得到鍛煉,才能真正實現“知”向“行”的轉化。
2.引導性。這是從教師教文的角度講的,是教學自讀課文的基本點。這一原則與第一個原則相輔相成。要 求老師在把“自讀權”大膽放手時,不能放任自流,不管不問,而應加以組織、引導,使學生正確進行知識遷移。
3.反三性。講讀課文與略讀課文是“舉一”與“反三”的關系,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發揮自讀課文“反三”的特點,通過與講讀課文的比較,引導學生將講讀課文知識正確遷移,正確理會“一”在略讀課文中的體現,只有這樣,“反三”才能實現。同時“一”的知識更會牢固、豎實,促進了整個單元知識的掌握與運用,從而有效地實現能力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