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麗莎之約
生:好。
師:請你在5、6、7三個自然段中找一段,拿起筆畫一畫,哪些詞語讓你感受到蒙娜麗莎的真,蒙娜麗莎的美,蒙娜麗莎的神秘,把那些詞語找下來,劃下來。
點評:初讀之后,通常的做法是先理解內容。比如此環節的教學,一般會這樣設問:“請你認真閱讀第5、6、7三段,你都讀懂了什么?”或者“這三段都寫了蒙娜麗莎哪幾個方面的特點?”從而指向文本內容的解讀。
“你讀懂了什么”——這是課改以來語文課堂教學最典型的提問方式,風靡神州。我對此一直頗感困惑,我總是想不出這樣寬泛含混的提問究竟該怎么回答。所以我們的孩子只好連蒙帶猜,繞來繞去,費盡周折,弄得汗流浹背,心神俱疲,課堂也就拖泥帶水,高耗低效。
王老師的教法與眾不同:她擺脫了對內容的糾纏,開門見山,直接要求學生把表現蒙娜麗莎特點的重點詞語抓取出來!此舉乍看尋常,細品則令人拍案:
其一,這一要求清晰、明確、具體,單刀直入,切中要害,學生易于把握,從而讓教學過程變得清清爽爽,效率倍增。
其二,這是洋溢著濃濃語文味的教學,是以言語為出發點的教學。語文究竟該教什么,一直爭執不休;現實中也確有很多語文課四五十分鐘眼花繚亂地教下來,最后連老師自己都說不清究竟給了孩子些什么。王老師從教學的起步就扣住了詞語,孩子們由詞語之門進入,此后所經歷的必定是滿目繁花的語言文字之旅。
師:我看到了,你動作很快啊。誰第一個來發言?
生:我找了第六自然段。
師:我們從頭開始,哪些同學讀的是第五段?
生:我讀的是第五段,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她的臉頰放著紅光,一頭黑發輕松地垂在雙肩,她的眼神是那樣柔和與明亮,嘴唇看來不像是涂抹的色彩,而是真的血色。仔細看她的頸項,你會懷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動。”
師:她一下子找了那么多的句子,你能從這些句子中找出好的詞語來,繼續說一說好嗎?
點評:這個孩子讀出了長串的句子,老師緊盯詞語,挽回學生思路。
生:我從這一段中“泛著紅光、柔和、明亮”等詞語中,看出作者把這幅畫寫得非常逼真。
師:這幅畫給我們的感覺,非常的真。她是第一個發言的,而且那么多的句子都讀得挺好的,給她掌聲鼓勵。誰對這段句子和詞語有補充?
生:“她的頭發輕松地垂落雙肩”,我從“輕松地垂落雙肩”中看出作者把蒙娜麗莎這幅畫寫得很細致。
師:是呀,已經找出好幾個詞語了,她找到了“泛著紅光”,請你寫在黑板上,他找到了“輕松地垂落”,請你寫在黑板上,還有?你說!
生:“近了,更近了,蒙娜麗莎就像真人一樣,慢慢走進你。”我看出了蒙娜麗莎畫得很逼真,就像真人一樣。
師:畫得像真人一樣。請寫到黑板上去。還有誰想說的?來。
生:從“血肉、血液”可以看出逼真,只有真人才會有“血液和血肉”,所以說從“血肉血液”中可以表現出圖畫很逼真。
師:明明是一幅畫,卻讓作者感受到是真的血液在流動。好,請你寫到黑板上去寫。
生:我是從“柔和”和“明亮”這兩個詞語中,體會出作者把這幅畫畫得很逼真,而且可以看出蒙娜麗莎的神態。
生:描寫了眼神的柔和、明亮。
師:說得真好!你把“柔和”與“明亮”寫到黑板上。那我們就來讀一讀這些句子吧,好不好?一起來。
(師生齊讀:“她的臉頰放著紅光,一頭黑發輕松地垂在雙肩,她的眼神是那樣柔和與明亮,嘴唇看來不像是涂抹的色彩,而是真的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