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和鹿的故事》教學反思
“老師從這個小故事中,我明白好事可以變成壞事;壞事也可能是一件好事。”
“我們應從正反兩個方面看待問題,要有一分為二的觀點”
“老師,如果當時的羅斯福能一分為二的看待狼和鹿的問題,就不會出現這樣的慘劇了。”
……
學生此時以會運用學法遷移,舉一反三,深刻認識一些“自然之道”,掌握事物聯系的規律,也就是說,學生既能勤于思考、善意思考,又能從養成細心觀察、分析事物,遇事不僅要“知其然”,還應該“知其所以然”。
用理智駕馭的情感才不會庸俗,才是高尚的。從《狼與鹿的故事》中,學生以認識大自然的“智”,促進了熱愛大自然的“情”,隨之產生了保護生態平衡的“情”。所以我又引以資料說:“同學們世界每年有1500種物種在來絕,破壞生態平衡的事還在屢屢發生,為了讓更多的人知道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間是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請你們結合自己的理解,寫一句警示人們的話”話一落,學生拿起筆,奮筆疾書、感悟升華……
“保護動物人人有責”
“保護動物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學會了解動物、尊重生命”
“生態保護不僅是世界的財富,更是個人的幸福”
“生態保護人人搞,碧水藍天生活好”
……
感悟:
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效率。應當密切關注當代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推動語言課程的變革和發展。
教學實踐中,我們常有這樣的發現:同樣的問題,這樣問,學生懵了,那樣問,學生豁然開朗;這樣問,可以“一石激起千層浪”。而那樣問,則會“一潭死水,微波不見”。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這一點,對于教師的課堂教學而言,更是如此。成功的教學往往是點“一葉”而能使學生 “知秋”,能否科學的設計出靈巧、新穎易于激發學生思考的問題,是教學能否成功的一個關鍵。
同時,要考慮到課堂與課外是相聯系的,但課堂的空間又是有限的,如何發揮有限的問題來連接無限的生活空間,這就要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喚醒學生對生活的聯想,促成科內外的聯系。好的課堂不但應該體現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而且要使學會共同探究,縮短師生、生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促使學生以最佳的情緒狀態,主動投入、主動參與,獲得主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