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和狼的故事》教學實錄與反思
三、朗讀指導的實質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朗讀既是目標,更是方法,語文教學要重視朗讀教學的設計,以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分角色朗讀是朗讀的一種形式,但應在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進行,指導的重點應落在體會角色的內心活動和思想感情,挖掘角色的個性上。我這節課缺乏對課文的充分閱讀。
改進:學生究竟應該扮演什么角色,應該引導學生細讀課文,從課文的語句中品味。這就又走進了文本。
四、語文姓語名文。這就規定性地要求語文教學必須具有“語”和“文”的特質,即必須重視語言教學,必須講究咬文嚼字;必須以“文”為本,幫助學生把文本的感情變為自己的感情(才能產生共鳴),把文本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學習語言運用)。本節課,道理淺顯,預習之后,學生很快就與文本的感情產生了共鳴,認識到了不能人為的改變動物的生存方式,應維護生態平衡。但咬文嚼字能力卻沒得到有效訓練。課堂沒體現濃濃的語文味,過度的善惡論證有語文課上成品德課的傾向!
改進:“圖文轉換”和“角色對換”這兩個環節是品讀課文,積累語言的最佳時機。教師可以在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畫面后,適時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探究,朗讀作者又是怎樣敘述的?在學生走進角色之前,得先進入文本,給自己的角色深入定位,才能有感情說出心中的歡喜、冤屈、憤怒,此后,還可再次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中的語言,再讀文本。
五、“把感受最深的地方背下來,抄寫自己喜歡的語句”也可以作為作業,讓學生積累語言的同時又一次接觸文本。
語文教學中文本的處理雖然不是語文教學的全部,而僅僅是第一步,但卻是至關重要的一步。離開了這一步,要想跨入語文教學的第二步,第三步,那無疑是癡人說夢,那所謂的第二、第三步也就成了水中月,鏡中花。
語文教學不是作秀,貨真價實是我們應有的追求。我們的語文課要返璞歸真,少一些花哨,多一些實在。
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抓品讀.實實在在抓雙基,真真切切為發展,讓語文教學回歸簡約樸實之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