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全冊及教學反思2
[此環節有太多令自己感動的地方,比如在設計上作到了從題目入手,帶著目的去讀,每一次讀都有一定的任務,使學生從課的開始便保持著一種閱讀期待,直到課程的結束。尤其是在分析詩句意思的環節,更是能夠讓學生從字到句,由句及篇的進行分析。除了在設計上自認經高老師指導后有了一定的進步外,在學生的表現中我更是體會到了什么是驚喜:首先學生能夠認真的傾聽別人的談話內容了,并且能夠針對其發言內容補充談的不夠具體全面的地方,尤其是有的同學還能夠根據他人的發言激發自己的全新體驗,聽來讓人耳目一新,像楊爽同學對“渭城朝雨悒輕塵”一句獨特的理解,充滿了兒童的天真,又充滿那種兒童對友誼的珍重。
當然,在本環節中也有著有待加強的地方,比如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應變換一下小組發言人,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感受成功的機會]
三、對比探究,拓展研讀
師:同學們,你有過和親人、朋友離別的經歷么?當時是怎樣的情景啊?
學生回答
師:同學們談的是那樣的真摯,不禁讓老師都感嘆人間貴在有情在啊!也難怪高適和王維都能寫下這樣的曠世名篇,現在我們就重溫經典,看看《別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兩首詩存在著怎樣的異同?
學生分析兩首詩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并試著通過朗讀來表現不同。
[這一環節的處理正如勝利小學馮老師所說,如果能夠找兩名同學分別詮釋不同的詩,區分的效果會更好。]
師:五千年的文明沉淀下多少絢爛的文化,古詩作為一種文化的傳承萬古流傳,單是送別這一種主題,就留下多少名篇佳句啊,你知道哪些送別詩愿意和同學們分享?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談談自己的感悟,或者學以至用也用送別詩中的佳句送予離別的親朋表達自己的感情。
學生背誦自己積累的送別詩,更可以談談自己的感悟。
四、總結升華,情為心聲
以情為結,讓學生明白只要心中有情,一切都會很美好。
教學反思:
寫送別的詩詞何止千千萬,高適的這首《別董大》,讓千百年來的讀書人,記住了他的名字,也記住了他的好友“董大”!魅力何其大!緣何?蓋因這句經典中的經典:“莫愁前途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又是“知己(知音)”,卻于伯牙斷琴完全不同的意境。且看高將軍眼中的“離愁別緒”:“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一個“曛”字,日暮時分,到了柳永眼里,已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終究一個是末路才子別紅顏,一個是豪邁將帥酬知音,一個是市井繁華卻終敵不過金人鐵蹄的瘋狂末日,一個是盛唐氣象下,鐵骨錚錚、戰馬嘶鳴的驃騎大將軍。人是社會的人,此處一對比,何其顯哉?
愛死了那盛唐氣象,夢回唐朝的年少邯鄲夢以逝,逝者如斯夫——
以上的胡言亂語,算不得課后反思,倒是教了之后,再讀詩,依然內心澎湃,詩人氣質啊!軍人胸襟啊!高適——真漢子!想到他對同時代那么多現在看來風流千古當時卻落魄到家文化巨人的重重寬容大度,那個豪爽真摯,那個細心體貼,那個風流倜儻啊!不能讀詩,不可教詩,一談,收不住的……哈哈,收不住的!此為師之大忌。切切!
課堂上,我以“知己”一詞為突破口,由16課討論“作為一個現代人如何看待“伯牙斷琴”這件事?”的《百家爭鳴》作業入手,選舉爭鋒相對的兩篇,由生自讀、自評,師牽出“積極人生”應該如何面對“與知己(知音)別”?從而引出反思開篇的這兩句“千古絕唱”。再由介紹詩人和有人背景入手,引導學生體會詩歌首二句,并非閑來之筆,也不僅是離別場景的真是再現,更是詩人樂觀積極態度下看到的,極富感情色彩的“心情”“心景”,從而滲透環境描寫為中心服務的表達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