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竹桃教案
學習語文的過程應該是把文本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的過程。當學生頭腦中能展現了一副副畫面,再用語言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經歷了這個內化、外顯得過程,我們的目的也應該達到了。所以,我讓學生先聽老師的范讀,再看錄像,再自己與文本對話,不斷的感受、體會文本所描繪的意境。“積累”也是學好語文非常重要的一塊,所以我讓學生課堂中把他背下來,并讓學生介紹背誦的方法。
拓展課程時空,使學習不再局限于一堂課所學的內容。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教材資源”意識告訴我們,既要保好教材這個底,又要拓展、挖掘更多的資源讓學生學習。
二、教學反思:《試談教學設計中的“定位”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只有在談及人生的時候才聽得“定位”一詞,而每談及此,都無非是勸戒我們將自己置身于整個大社會中,準確“定位”,認真履行既定的職責,充分發揮個人的才華,為社會作貢獻。切忌“定位”過高,目標浮華,反而碌碌無為。
今又聞“定位”,是在一次培訓會議上,專家聽了我們幾位學員的交流課之后說,評價一節課好壞的重要標準首推“定位”。評價一節課時講的“定位”是指執教者在鉆研教材時對教材內容、主題上的把握,它關乎教學設計中“教學目標”一項的確立。與小學生作文立意相似,有些作文會走題,那就是立意不準,是在閱讀作文要求時對它的定位不恰當所致。
本課我就將教學定位在一個“愛”字上,緊扣課文的語言文字,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夾竹桃的愛,并在朗讀、感悟過程中也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愛上夾竹桃。整個教學過程一氣呵成,如潺涓的小溪慢慢匯聚成形,突然跌落萬丈深淵,形成壯觀的瀑布,令人陶醉其間,久久回味。而同課異構的另一節課定位不明確,目標不集中,課堂上學生的情感難以凝聚,呈疲乏、生澀之狀。
總之,一堂課的教學會有諸多目標,而其中終歸要有一個核心的,統領性的目標,這個目標反映的就是教師的定位,表現出的是教師對教材內容、形式及深層次理解方面的把握和對學生學習心里、學識水平、情感狀況等方面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