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出童年的心夢之境--《姥姥的剪紙》課堂實錄及評點
這堂課的價值所在,正如肖紹國老師所表述的,在于試著嘗試一種新的"詩意語文"的課路:以一顆平淡之心、一顆童真之心走進課堂,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教語文,但不變的是--"詩意"的境界。"詩意"應該不在乎一味追求課堂上是否有動聽的音樂,是否有驚艷的畫圖,是否有一流的多媒體課件,是否有教師的大段排比導語或凝重神色……其實,詩意就樸實地棲居在語文之中,更重要的在于能否昭示漢字筆畫組合之間的生命意態,在于能否喚醒漢語意合感悟之中的原初詩性。因為"言語即詩,詩與言語有著密切的聯系性"(海德格爾語);而課文言語所描繪的生活也是詩。本堂課極其生動、扎實的字詞教學和對學生讀通課文、讀好課文的引領,既是語文教學的本色本真,也是語文教學的詩性光輝。在具體的教學展開過程中,肖老師敏銳地捕捉了好幾處課文中的"文化細節":有聲有色、熟能生巧、拴……特別是在"拴"處的敲打,讓我們每一個人跟隨著作者讀出了童年的"心夢之境"。
想起林海音女士在《城南舊事》中寫到的:"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于我心頭。"
我在聽肖紹國老師《姥姥的剪紙》以至后來評點這堂課的時候:"我靜靜地聽,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姥姥剪的那些神奇的窗花,聽見刷刷悅耳的剪紙聲,童年重臨于我心頭。"
如果把這堂課視為對"詩意語文"的突破和發展,不僅對于肖紹國老師,即使對于我們大家亦當不以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