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教案六年級上冊:09課 壺中日月
[分析]壺中日月
一、教材壺中日月分析
“壺文化”和“茶文化”等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壺中日月。
對于中國人來,壺中日月不僅是一種實用器皿,它還是一種藝術文化。中國的壺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一把看似簡單的壺卻烙著鮮明的時代印記,壺中日月是我們今天研究歷史和文化的寶貴實物資料。它們正在向我們默默地訴說著當時歷史的風云變化,講述著先人精湛的技藝和那時人們的審美觀。每把壺都能給我們留下了一種難以體味得盡的樂趣。 壺中日月
本課壺中日月以壺為對象,對學生進行國畫和泥塑方面的訓練,提高學生對傳統藝術的審美鑒賞能力。
壺的式樣很多,有小如橘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六角形、栗子形等等,一般多用鼓形的,取其端正渾厚。壺的色澤也有很多種,朱砂、古鐵、栗色、紫泥、石黃、天青……。 壺中日月
古人制壺十分講究壺的形狀,一般崇尚造型淳樸、簡潔的風格和式樣。在此基礎上,現代壺,簡潔的風格和式樣更加層出不窮,千姿百態,造型抽象,富有時代的氣息。教材中呈現的壺,無論是古代的壺還是現代的壺,都具備三個特點,用三個字給予歸納,即“雅”、“樸”、“簡”。 “雅”即雅致,精致美觀,不落俗套; “樸”即樸素,固有的樸素美質; “簡”即簡練、大方、實用。一把好的壺造型要淳樸美觀、形體悅目、輪廓周正、比例協調、線條流暢、裝飾具美感而無累贅之處。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處理好傳統的繼承和創新的聯系以及藝術與實用性的結合問題。
介紹主圖:清朝提梁壺,造型古拙,將中國書法繪畫與紫砂工藝結合,自然地表現了超脫高雅的藝術品格。
國畫是中國傳統繪畫的表現形式,用國畫的形式表現出的壺古樸、淡雅,韻味十足。不少畫家創作過許多以壺為內容的優秀國畫作品。教材范圖中提供了朱新建的作品和學生課堂作業,為學生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樣式,縮短了學生創作的距離。
盤泥條是一種古老而基本的做陶方法,用泥條盤筑的泥胚厚薄均勻而且造型隨意,適合學生進行陶藝的創造。為了讓學生直觀地了解用搓泥條和盤泥條的方法制作壺,教材選用了五張制作圖例,在制作技法上給學生提示。作品范例中選用了三件學生作品,粗獷樸實并充滿童趣的作品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欲望,還因是同齡人的作品而讓學生有親近感。壺的式樣就更是五花八門了,教材中提供了六種不同造型的壺的剪影,啟發學生思維,幫助學生解除設計中的畏難情緒。為了讓學生更多地了解壺的結構特點,教材還呈現了壺的剖面圖。為教學方便,一般將壺簡單分為嘴、把、蓋、身筒、底,這樣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
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歷史演變,由于歷代藝人的不斷努力,紫砂壺成為中國陶瓷藝術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在學習屋中通過對紫砂壺有關知識的學習,讓學生了解和欣賞這一世界陶瓷門類中獨樹一幟的紫砂陶藝術,對學生進行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熏陶。
二、教學目標
◆鞏固和提高中國畫的筆墨技法,嘗試運用中國畫中字與圖結合的構圖方式畫壺。
◆學會運用盤泥條的方法制作壺,提高泥塑技能和立體造型能力。
◆了解壺的歷史文化及造型特點,感受中國傳統壺文化的精髓。
三、教學思路
本課將學習任務分為兩個活動實施教學。活動一是以壺為題材,畫一幅中國畫。活動二是以陶泥為材料,采用盤泥條的方法做一個造型獨特的壺,涉及到立體造型的訓練。兩個活動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它們都是以壺作為內容,屬于造型表現的領域,但是用不同的表現方式進行創作。教師在教學中應盡量創設一個藝術氛圍,使學習者很快陶醉在傳統藝術的海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