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教案六年級上冊:09課 壺中日月
活動一的教學過程:信息收集——交流感受——學習指導——創造表現——評析。
課前,師生共同收集有關壺的圖片、實物,以及文字資料。大家相互觀摩、交流感受,老師再加以補充完善,對壺的歷史文化、藝術特點、造型結構等方面有個初步的認識了解。
提議用國畫的形式表現壺,欣賞畫家作品。學生在以前的國畫內容的學習中,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國畫技法,本課教學將要學生掌握兩點:1.學會用中鋒行筆的方法勾畫壺,注意線條的流暢,有起有落,力度得當。2.畫面以壺為主,注意其他內容的選擇與協調。3.學習圖與字結合的構圖方式,注意畫面組織如何安排。
活動二的教學過程可作如下處理:激趣導入、鞏固舊知——嘗試體驗、探討技法——設計壺形、創作表現——觀摩交流、自我評述。
一上課,老師裝出自在悠閑的樣子,用自己做的壺(范作)在學生面前倒茶、品茶,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使他們也想為自己做一個壺。老師啟發學生回憶泥條盤筑的方法和技巧,復習舊知,為后面做壺打好伏筆。
采用師生合作的形式,在嘗試制作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分析探討制壺的方法技巧。陶壺的制作分五步進行:1.壓泥板,做壺底。壺底可是圓形,也可做成方形,泥板要厚薄一致。壺底泥板的大小,決定整個壺的大小,教師提示學生在制作時,要根據預計壺的大小來選擇裁切壺底的尺寸,以免做得太大或太小。2搓泥條,盤壺身。泥條的粗細要求搓得均勻。泥條的優劣,直接決定壺身優劣。盤泥條時雙手配合,用力適當,往外盤泥條盤出壺腹,往內盤泥條收壺口,收壺口時一只手壓泥條,另一只手從壺內支撐控制,隨時整理壺身的形狀。3.圍泥板,做壺嘴。壺嘴成空心圓筒狀,中間是出水口,為了保證出水口的暢通,可借用我們的手指或筷子來幫忙,用泥板包住手指捏制壺嘴。壺嘴做好后,須在壺身上打出幾個水孔,方可黏接,因為這幾個小孔有過濾茶葉的功能。4搓泥條,做壺把。當我們握壺把倒茶時,整個壺的承受力都在壺把上,壺把與壺身的連接固然重要了,制作時除了注意壺把黏接的牢固性,還要泣意壺嘴、壺口、壺把高度齊平,在一條水平線上。5.捏泥塊,做壺蓋。壺蓋的大小與壺口吻合。6.裝飾整理。選擇自己喜歡、適合壺的造型的紋樣進行裝飾,裝飾不宜過多,應恰到好處。如壺的制作對學生有難度,教師應給予示范。
剛做好的壺不宜搬動,評價采取相互觀摩的形式,學生口述自己的創作意圖,或發表自己的觀點。
四、教學選擇
教學任務可選擇將重點放在傳統的紫砂壺上,以紫砂壺為例,通過介紹紫砂壺的歷史、工藝、造型、色澤等方面使整個教學鋪開;或者將古代壺和現代壺進行對比,通過兩者對比展開教學。關于壺的知識包含很多內容,在本課教學中只能適當選擇一部分,其余的知識可安排學生用課外的時間通過調查、上網、查閱書籍等方式自行學習。
五、教學建議
1.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在陶藝教室上課,并將學生作品再加工,上釉、燒制成陶藝作品,進行陳列展覽,或讓學生帶回家使用、收藏,感受成功的樂趣。
2.活動二作業的呈現方式,可以是個體的,制作單個茶壺;也可是合作的,制作一套茶具。壺身可保持泥條盤筑的自然紋理,也可將外層壺面抹平,再進行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