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教學設計
教學思考:本課在教學時,我力求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具體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 以從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出發為原則。針對現今學生知識面寬、理解能力強的特點,并從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為同一板塊的知識體系出發,合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為一課時教學。以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為重點,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只讓學生去感悟和體驗,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第二、 以知識的系統性和科學性為原則,擴展周長概念。變周長概念“圍成一個圖形所有邊長的總和”為“圍成平面圖形一周的長度”。這樣處理,既反映了對教材的正確把握,又為學生今后學習平面曲線圖形的周長打下了基礎。
第三、 以實踐性為原則。教師為學生提供具體、生動、富有一定啟發性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經歷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并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使之體會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
第四、 以信息反饋師生互動為原則。運用反饋教學法,盡可能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進一步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與合作意識。
基于以上教學思考,我設計本節教學過程如下: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能熟練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
2、會解決有關長方形正方形周長計算的簡單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空間想象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操作活動,推導出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逐步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感知數學是有趣有用的,初步了解數學的價值。
2、對日常生活和周圍環境中的數學現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3、在創設情景中,培養嚴謹求真、刻苦鉆研的學科精神。
教材分析:
長方形、正方形周長是教材第五冊幾何小實踐中的教學內容之一。本課教材是在學生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特征和理解周長概念基礎上教學的,學生通過自主探索,驗證猜想,合作交流,推導出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公式。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在本學期認識了周長,能夠先進行度量,再計算圖形周長。
本班學生有一定的活動能力,在平時學習中經常進行觀察、比較等學習活動。因此,本節課的教學活動學生應該能順利完成。
教學準備:
師:課件,課題,風景畫。
生:紙片、直尺、繩子、方格紙、學習單、喜歡的物品。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周長
師:上一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周長”,誰來舉例說說周長是什么意思?
學生舉例匯報(注意強調看清從哪開始,繞邊一周,回到起點,不能說盒子的周長,強調“面”,頭尾相接,手指要緊貼圖形邊緣)
二、自主探究
(一)準備
1、猜一猜:
媒體演示
師:這是2張風景畫,一張是長方形的,另一張是正方形的,誰能告訴大家畫中的景色?假如要給2張畫鑲上邊框,哪張邊框用料多?
學生的回答可能有三種情況:
①長方形用的多;
②正方形用的多;
③兩張用的同樣多;
師:到底是誰的猜測正確呢?我們必須要進行驗證。想一想要求邊框用料多少就是求什么?
2、出示課題: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周長
3、驗一驗:
師:請拿出和老師一樣大小的紙片,以及驗證的工具。先指一指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分別是指哪里的長度,再同桌合作驗證并做好記錄。
4、說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