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法驗算
+ 418
1 8 3
教師:我們先討論怎樣檢驗加法計算的結果?
小組討論并在班上交流。
(1)交換加數的位置,再算一遍
(2)和—一個加數=另一個加數
[”驗算“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的數學詞匯。
生1:5+8=13 4+3……
師(打斷):你是要把這道題再算一次是嗎?這是可以的,我們可以通過把算式再算一遍,檢驗結果是否正確,那還有不同的方法嗎?
生2:我是35+48=83 100+83=183
……
學生一遍一遍得把計算138+43的各種計算方法都展現出來,對于可以用加減法關系式可以檢驗結果卻視而不見。教師著急了:我們除了可以把這道算式再仔細驗算一次,還可以用不同的算式來檢驗嗎?可以怎樣檢驗?
這樣才有三三兩兩的學生回到主題。
思考分析原因可能有二:1、復習環節都是運用加減法的關系計算,沒有對檢驗計算結果上體現,使學生在探究方法的時候很難找到著路點。2、導語不明確。當生1重算一次的方法出現后,要讓學生明確什么是”不同“的方法?這樣就避免在同一點繞圈了。]
教師: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27頁,這些小朋友想出了哪些驗算的方法?哪些是我們想到的?哪些是我們沒有想到的?
教師:我們來一起總結一下加法驗算的方法。
學生發言教師板書或用屏幕顯示。
(1)用48+135,看得數是不是183。
(2)用183-135,看得數是不是48。
(3)用183-48,看得數是不是135。
(如果學生提出重新加一遍也應當肯定。)
歸納:我們看到,驗算加法的計算結果一般用三種方法。第一種是把加數的位置交換后再加一遍,看結果是不是相同。根據這個方法,我們也可以利用原來的豎式從下向上再加一遍。第二種和第三種方法都是用和減去一個加數,看得數是不是等于另一個加數。要做到計算的正確,我們要掌握驗算的方法,并自覺地在計算中運用這些方法。
用△代替驗算兩個字
3.反饋練習:第27頁“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組織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驗算的?通過驗算看出你的計算結果正確嗎?
練習七第1題中的四道加法題。要求學生獨立計算,★用不同的方法驗算。
思考:教學時,著急探究驗算方法的"自主性和多樣性",對書寫的格式沒有做明確的"規定",直接導致作業反饋的一塌糊涂.幸虧及時補救,讓學生在列豎式之后,標上驗算再寫豎式.發現有幾個學生,一節課下來還不知道何所謂驗算?(狂朝著翻白眼,強烈表示不滿).同時也發覺部分學生為驗算而驗算,雖然書寫工整,但有套用模式的嫌疑.無法體現驗算的作用,全是當是一項附加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