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估算》教學片段及反思
其次,打破常規,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理解和體會到估算的本質和目的,從而掌握估算。計算題的估算精確范圍比較寬松,一般情況下正負誤差均可。這正是鍛煉學生創新意識的好時機,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打破常規,除了教學書本上的方法外,還鼓勵全體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找出與書本不同的方法。只要在合理誤差的范圍內,能迅速地口算估出答案的,均予以肯定,從中又找出“在方便的基礎上求準確”這樣一個不是定義的定義下進行最精彩的估算。
第三,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自己先試估算,再讓他們自己觀察、對比、討論、辯論,最后達成共識,老師在其中充當引導者的角色,學生自己找到好的估算技巧,比老師直接的傳授要好得多。
不足:在學生試估算時,學生說出了四五種后還硬要學生再想方法,本意是為了有更多的對比材料,誰知弄巧成拙,讓學生不知所措。
片段二:出示例題
(1)方老師為了慰勞運動員,帶了96元錢去買飲料,每瓶5元,每個運動員都能喝到飲料嗎?
師:想一想,這道題如何估算?
學生1:96÷5≈100÷5=20(人),我們確實有20名運動員,剛剛好。
師:同不同意?
學生:同意……不同意……
師:有同學不同意,為什么不同意?
學生2:我班有20名運動員,96元只能買19瓶,不夠
學生3:買東西錢要帶多,不能帶少
學生4:這一題被除數只能往少的方向取近似值
……
師:對了,有時候我們還得看實際的情況,不能盲目的估算。買東西就屬于這種情況,買東西錢帶少了是買不到東西的。
出示例題
學校開表彰大會,表彰在運動會上110名優秀的運動員,每4個運動員坐一條長凳,大約需要多少條長凳?
師:想一想,這道題如何估算?
學生1:110÷4≈100÷4=25(條)
學生2:不對不對,你把人數看成100近似值,那另外十個人不就沒凳子坐了嗎?
學生:說的有道理……
師:很好,同學們真聰明,這一題跟上一題又不同了,像坐凳子,坐車,坐船類似的問題,我們不能把人數給取少了,否則就有人沒有凳子,車,船可坐了。通過這兩道題,同學們知道在生活中的估算,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
教學反思:
這部分中,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新知,估算是與生活密不可分的。同時又一次掌握了估算要在具體的環境中來考慮,結合實際選取最合適的近似數。然后運用新知識來解決問題,使學生更真切地感覺到估算知識與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系,從而體現了估算的應用性。這一部分課本沒有涉及,完全是對課本的延伸和擴展,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沒有安排更進一步的探討。本人對這部分的加入是否恰當沒有十分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