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與數學》教學設計、反思及評析
師:火車行駛里程在一定范圍內,我們應付給相對應的價錢,在671~700千米這個范圍內的票價就是156元錢。
師:那么大家來看第一個問題,689千米是哪個范圍內的,票價是多少?買4張呢?
生:是在第一個,也就是671~700千米這個范圍內的,用156×4就求出了4張票的價錢。
師:其余的題你自己能完成嗎?
生動手試作,大組匯報。
(評析讓學生在自己的嘗試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會學習。)
(三)看圖提問
師: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生1:小明家到學校有幾條路?(生指生回答,并在圖上指出)
生2:最近的是哪一條,得走多少米?(生獨立試做后發現,大組匯報。)
師:你發現最近的這條路與其他的幾條路比有什么不同?
生:最近的路拐彎少,遠的路拐彎多。
(評析學生用最自然的語言說出心中對問題的理解,體現了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
(四)全課小結
師:通過這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跟同桌說一說,再跟全班同學說一說。
生1:我知道了每天上學放學我大概走了多少米。
生2:數學課學完了有用。
生3:我也回去試試,走哪條路上學能快一點。
生4:爸爸下次出差坐火車,我讓他把火車票留給我看一看。
〖教案反思〗
1. 感知數學,體驗數學。
新課標指出,數學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類生活勞動和學習不可缺少的工具。課程內容應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從而讓學生感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進而有利于數學學習的生活化、情境化。為此,本課一開始,我就從孩子的生活實際出發提出問題“你每天上學,幾點從家出發,路有多遠。”這就是數學,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數學,在實踐中應用數學,體會到數學不再是從抽象到抽象,而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又從抽象到具體的認知過程。在全課總結和解決“小東能不能在1分內走到家”時,我多次鼓勵引導學生把數學與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2.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首先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把生活情境搬到課堂,并多次采用教材上的圖,創設問題情境,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一個個小的畫面上下功夫,讓孩子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例如:“你家住在幾樓?你回家上幾層樓梯?”“你發現最近的這條路與其他幾條路比有什么不同?”這些小問題情境,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通過學生自主地參與學習,懂得了生活與數學的內在關系。
3.關注學習,培養能力。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苯處煾鶕虒W內容和要求,提出問題讓學生交流討論,調動學生積極投入到學習中,使學生經常處于問題情境之中,能提高學生對課堂學習的參與。但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發表自己的觀點,得出結論,更能提高學生思維的水平,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因而在教學中我充分引導學生根據生活實際和圖表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如本節課讓學生討論“你能提出什么問題”“你從圖表里能看出什么?”先讓小組提問、交流,再全班進行匯報、討論,鼓勵孩子多說、多問,使學生思維活躍起來,思維能力得到發展。
4.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火車票價表”對孩子來說比較困難,對里程數與票價的關系理解得不到位,主要是孩子缺乏生活經驗,如果課前搜集一些火車票,讓孩子親眼看看積累一定的經驗再來解決問題,效果會更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