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精彩豈非真實細致、別開生面的呢——"年、月、日"課堂教學實錄與評析
游戲:教師報月份,學生起立。
師:接下來,我們請生日是大月的學生起立。
起立的學生說出月份,其余學生判斷該月份是否是大月。
師:我們請生日是小月的學生起立。
部分學生起立后,坐著的學生說出站著的學生的生日是幾月,該月份的學生就坐下。
師:請剛才兩次還沒有起立過的學生現在起立,他們的生日在——
生:二月。
【評析:學生自我探究中,引導質疑是很重要的一環。教者意識明晰,當學生提出了對公年歷法的諸多探源性問題后,教者及時從自身文化知識的相關儲備中,恰到好處地提取了公年歷法編制中的古羅馬兩代皇帝,凱撒和奧古斯都修編歷法的簡短故事,滿足學生的探究欲望,很好地幫助理解和記憶一年中大小月的分布規律。故事中不但使大、小月設置來由得到了釋解,而且滲透了對封建專制皇權蠻橫自大的抨擊。而這種教育又是藝術的,掖首藏頭,不露痕跡,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的滲透。這里教育教學水乳交融,應著了一句教育名言:沒有不帶教育的教學;沒有不附著于教學的教育。數學教師的人文知識積累,為教育教學的成功增添了勝算的籌碼。隨后的起站游戲,突出了二月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的特殊歸屬地位。
用“數拳法”記憶大小月分布,歷來的教學都通順無戲。細心的教者卻能在無戲處“生戲”,發現了小胖墩握拳后“饅頭手”的凹凸不分。這又見一般人所未見。繼之,師生共同幫助,各抒己見,創造了數指丫法和“七前單月大、八后雙月大”的歌訣法來遇水搭橋、逢山開道。】
師:我們來看年歷,你能在年歷里找到國際兒童節、國際勞動節、我國國慶節、我國教師節分別是幾月幾日嗎?不看年歷回答,這個月是大月還是小月?
學生口答,其余學生看年歷驗證發言。
師:我們來看兩道填空題。
出示:
①兒童節的前一天是( )月( )日。
②教師節的這個月的最后一天是( )月( )日
學生口答后同桌間相互提問:( )月1日的前一天是( )月( )日
師:我們再回想剛才的故事。從故事中,同學們一定感受到了一年的天數是一定的。一年有多少天?
生:365。
師:怎么知道的?
生:聽說的。
生:我看過一本書《365夜》,就是一年中一天一個故事。
生:還有一首歌是《365里路》。
生:有一首歌《365個祝福》,很好聽。
師:365,很有意思的一個數。但我們要自己再來算一算,驗證一下,一年是不是365天?
學生計算,教師巡視,指名兩位具有代表性算法的學生到黑板上板演:
生1: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
生2:31×7=217 30×4=120 217+120+28=365
生3:30×12=360 360+7-2=365
評析板演,解釋算法。學生指出:生1 的算法是對的,有些麻煩;生2的算法比較簡便,31×7=217算的是7個大月的天數,30×4=120算的是4個小月的天數,大月天數加小月天數再加二月天數,得到全年天數。生3的算法是先假設12個月都是小月30天,然后加上7個大月多出的7天,再減去二月多算的2天,得到全年365天。
【評析:對一年天數的計算采取了先出結果,后計算驗證的方法,這符合兒童的經驗現實。計算中培養學生不滿足于被告知,要求自己探求、加以驗證的科學求實態度,并允許和鼓勵“八仙過海”,呈現多種算法并存的局面。繁、簡、巧、拙,爭奇斗艷,風格不同,進行比較,實現殊途同歸。在解釋算法的過程中,進一步鞏固了大小月知識,使計算策略和計算技能的訓練獲得了一個恰當的生發點,讓學生對“年”的研究經歷了一個理性的探求途程,同時使課堂進程出現了一個新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