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數除兩位數商兩位數》教學反思
先以解決“三年級平均每班種多少棵?”為例,請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技能,探索42÷2怎樣算。在學生獨立探索后,交流自己的方法。有的學生通過畫圖,知道結果;有的學生口算出42÷2=21;還有的學生在運用口算方法的同時,寫出豎式表示計算結果……。交流活動展示了學生探索的成果,也顯示學生對筆算方法的大致理解。因此,我提出:“今天我們重點研究筆算除法”明確學習內容。通過學生畫圖的過程,共同經歷筆算的過程,幫助學生了解筆算除法的順序、求商的方法和商的書寫位置。
接著,請學生解決“四年級平均每班種多少棵?”的問題,進一步探索筆算除法。在這里,先讓學生用豎式計算52÷2,并告訴學生:“可以再用畫圖方法分一分,再寫豎式”。我們看到。有的借助畫圖理解筆算的意義,有的學生直接寫豎式,每個學生都在認真探索。稍等片刻我請寫完的同學和同桌說一說,是怎樣算的;然后再請學生向全班展示用畫圖的方法驗證,接著讓學生邊擺邊說,這一環節學生很順利,而且小組討論匯報時有幾個同學回答特別好,把5捆小棒也就是5個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兩個十,再把2根小棒也就是2個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1個一,合起來每份是26。我接著提問:你們能試著用豎式方法計算嗎?學生試做,我在下面巡視指導個別學生,大部分學生都能組合商是一位數的除法堅式進行獨立試算。5分鐘過后,我走到黑板前講解,強調除法豎式的寫法,結合剛才畫圖時的思路,先分的什么?(整捆的)寫豎式時,要先從什么位開始算起呢?接著請幾個會做的同學講解,說算理并板書,然后帶著做練習。最后獨立練習時,大部分學生都會做,并且學生因為是自己探索獲取知識的,所以整節課學習積極性高,課堂活躍。
最后,特意請學生回憶比較42÷2與52÷2的筆算過程“有什么不同?”通過比較,突出52÷2的第二個計算過程,即被除數十位上余下的數與個位上的數合并,再繼續除,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除法的筆算方法。
從運用操作或口算的方法解決問題,到探索用豎式計算,學生始終處于主動地位。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獲得對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筆算過程和算理得理解。
2、精心安排實踐應用活動,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探索除法筆算方法后,組織幫同桌檢查對錯的活動。全班學生仔細地檢查同桌所寫的豎式,爭先表達自己的檢查結果。在學生檢查糾錯的基礎上,我提出:‘你想提醒大家在筆算除法時應注意些什么呢?”此時,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很認真的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大家:我們聽到了不同的意見:“做題時,要信心,不要粗心...‘不要忘記寫余數”“數位要對齊,特別是商和被除數的數位要對齊”“要看清楚被除數,在第一次商后,十位上還有沒有余數。如果沒看清,忘記了,就會象小鴨子一樣,把題算錯”“橫式不要忘了寫上得數”……。這些來自學生的提醒,真實、親切。幫同桌檢查對錯的活動,既幫助學生加深對除法筆算過程的理解,又使學生獲得積極健康的情感體驗。通過這些活動,原本枯燥的計算充滿了活力,學生學的主動而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