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備課教案3
四、提高練習第84頁思考題。小組討論:怎樣求正確結果?要求除法題的結果,必須知道為什么要求被除數?怎樣去求被除數?
五、課堂小結這節課中你有哪些新的收獲?還有哪些疑問?
認識周長(一)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86-87頁的例1、例2、例3,以及課堂活動。
教學目標
1.結合事物或圖形,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
2.能測量物體表面及圖形的周長,會用測量的方法算出長方形的周長。
3.結合具體情境,感受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認識周長的意義。
教學難點
對周長意義的理解。
教具、學具準備
學具:每個學生準備杯子、較大蓋子各一個,一張長方形紙片、一把尺子、一個卷尺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教學例1。
1視覺感知桌布周長
出示掛圖(例1圖),讓學生觀察,從中獲取信息。
提問:媽媽想給桌邊鑲花邊,你知道應該在什么地方鑲嗎?指名學生上講臺前用手指一指
2視覺感知樹樁面的周長
出示掛圖(例1圖)讓學生觀察,從中獲取信息。
提問:圖中這兩位同學在干什么?(測量樹樁面周長)
你知道樹樁面周長指的是什么地方的長嗎?(指名學生上講臺前用手指一指)
學生操作、口答后,并指出樹樁面一周的長度就是樹樁的周長。
二、觸摸感知,聯想周長
教學例2。
1.認識課本封面的周長
讓學生觀察課本封面,指名說一說課本封面的周長指的是哪里的長度。
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課本封面四周的長是封面的周長。然后讓同桌合作,其中一個學生用手指沿著課本封面的四周摸一摸,邊摸邊說封面的周長指的是哪里的長度。另一個學生觀察,看在摸的同學是否摸得正確。(兩個同學輪流進行)
2.啟發聯想
讓學生先在小組內說一說廣告牌的周長指的是哪一部分的長,然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
讓學生再舉一些例子說明周長。3.總結歸納
什么是周長呢?(讓學生自學課本第89頁的內容,然后在小組內討論,最后全班交流。)
引導學生認識:圍圖形一周的長就是這個圖形的周長。
三、動手測量,認識周長
教學例3。
1.小組內討論測量周長的方法
先讓學生指一指圓片、杯子上底面、長方形紙片的周長各指的是哪一部分的長,再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在小組內交流、討論樹樁面、杯子的上底面、長方形紙片的周長的測量方法。
2.全班交流
指名匯報測量方法。學生可能會提供以下方法:
①測量長方形紙片的周長時,可用尺子分別量出每條邊的長,再加起來。
②測量圓片和杯子上底面的周長有兩種,一是軟尺量,二是用線圍,再用尺子量線。
3.學生操作練習
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學具(杯子、圓片、長方形紙片、卷尺、尺子等),測量出圓片、杯子上底面、長方形紙片的周長,并在小組內交流。然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指名回答測量結果,并說一說是怎樣量的)
4.再認識周長
讓學生說一說什么是周長。(圍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這個圖形的周長)
教師強調“一周”的含義,讓學生體會“一周”的內涵。
四、鞏固練習
指導學生做課堂活動的題目。
(1)學生獨立操作: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釘子板,用繩子圍幾個圖形,再沿著它們的周長摸一摸。
(2)匯報交流:你圍了什么圖形?它的周長指的是哪一部分?
五、全課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認識了什么?你是通過什么方法獲得這些知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