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備課教案3
認識周長(二)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88頁練習十六中的1,2,3,4題。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交流活動,進一步認識周長的意義。
2.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
3.通過交流,初步認識求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方法。
教具、學具準備
學具:每人準備一支彩色筆。
教學過程
一、基礎練習
什么是周長?請舉例說明。
指名回答,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圍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這個圖形的周長。
二、指導練習
指導學生做練習十七中的1,2,3,4題。
1.第1題
(1)理解題意。
(2)讓學生用彩色筆畫一畫,畫完后,同桌的同學互相看一看。
(3)全班交流展示時,教師用實物投影儀展示部分學生畫的各圖的邊線。
2.第2題
(1)理解題意。
(2)讓學生用小棒擺一擺,擺完后思考,三個圖形的周長一樣長嗎?
(3)全班交流展示時,指名回答,三個圖形的周長一樣長嗎?說出你的理由。
3.第3題
(1)學生先測量,再獨立計算出每個圖形的周長。(按整厘米數計算)
(2)全班交流時,教師指名學生匯報測量結果。指名回答時,教師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測量的,怎樣計算的。如果學生能用簡便的方法測量,教師要給予肯定。
4.第4題
(1)學生先獨立測量出作業本封面的周長,然后同桌之間互相交流測量結果。 (2)同桌合作測量課桌的周長,然后再進行全班交流,交流時,指名回答測量結果以及測量方法。
5思考題
先讓學生思考,再在小組內交流想法,最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
交流時,教師應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想法,學生說的只要合理,教師都要給予肯定和鼓勵。
三、拓展練習
教師出示習題。
a、b分別是兩邊的中點,甲、乙兩部分的周長相比,結果如何?
學生獨立思考后,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
通過全班交流,引導學生發現甲、乙兩個部分圖形的周長是一樣長。
四、全課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練習,你有什么收獲?
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一)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89~90頁例1、例2、例3、例4,第94頁課堂活動中的1,2,3題。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加深對周長的認識。
2.結合具體的情境,探索并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
3.能運用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
4.能運用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
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能理解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公式的由來。
教具、學具準備
學具:每個學生都準備長9 cm和6 cm的小棒各兩根,兩張長10 cm,寬5 cm的長方形紙板。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出示以下兩個圖形。
(1)說一說:長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
(2)指一指:兩個圖形的周長各指的是哪一部分?
(3)教師揭示:這節課,我們來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
板書課題: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
二、創設情境,自主探索
1.教學例1
(1)擺一擺。
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小棒(長9 cm和6 cm的各兩根),用4根小棒擺一個長方形。
(2)指一指。
擺好后,同桌互相指一指,圍成的長方形的周長指的是哪一部分?
(3)提出問題。
教師:看著圍好的長方形,你想提出什么問題?(學生提問題)
教師:我們先來解決這個問題“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是多少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