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上數學第七單元教案
一、單元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經驗,認識年、月、日,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了解平年和閏年。
2、會看日歷,認識星期,能從日歷中找到指定的日期。
3、體會引入24時記時法的必要性,認識24時記時法。
二、單元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在一、二年級學生已經學習了認識鐘表,了解時、分、秒之間的關系
的基礎上學習的。本單元要學習年、月、日;認識星期;認識24時記時法。
在“年、月、日”的情境中,教材安排了“說一說”的活動,通過學生的相互交流,把學生已有的年月日的生活常識進行系統的整理。接著,教材安排了查閱年歷“填一填”活動,通過學生填寫各月份天數的過程,讓他們自己發現各月份天數的規律。在“看日歷”的情境中,主要是通過學生查閱日歷上星期幾的過程,讓學生掌握查閱日歷的基本方法,即:找月份——找日期——找對應的星期幾。同時,為了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教材中安排“找一找”活動的內容,都是我國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日期。這樣安排,既能讓學生掌握查找的方法,又能讓他們增加一些歷史的常識。在“一天的時間”的情境中,教材把24時記時法的認識與學生日常觀看的電視節目時間表結合起來,通過節目單上的時間表與鐘表上的時間相互轉化的過程,讓學生十分直觀地發現24時記時法與鐘表記時法的關系,也為學生計算經過的時間打下基礎。教學時,不要刻意在語言表達上區分“時間”和“時刻”,在本教材中統一使用“時間”的提法。
三、單元教學重點、難點
年、月都是較大的時間單位,讓學生建立時間單位的觀念和掌握單位間的進率及24時記時法是教學的重點。掌握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及計算經過的時間是教學難點。
第1課時 年、月、日
教學目標:
1、借助生活經驗,認識年、月、日,了解他們之間的關系,初步了解平年、閏年的知識。
2、經歷觀察、猜想等探索的過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提高數學素養。
學習重點: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掌握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正確判斷公歷是閏年的年份,探索閏年出現的規律。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年歷卡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同學們,今天是幾月幾日?師板書日期XX年4月25日,這里包含了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你們猜一猜我們今天學習什么呢?
引出“年、月、日”并板書課題
2、看到“年月日”這個課題,你知道那些與年月日有關的知識呢?說來與大家分享。
二、探究新知
(一)、認識大月和小月
1、年、月、日和我們以前學過的時、分、秒一樣都是時間單位,誰能結合實際來說一說一年、一月、一日的時間到底有多長?(學生自由發言)
2、請同學們拿出你們準備好的年歷卡,仔細觀察,你肯定有很多發現。
3、集體交流觀察后的發現。教師出示課件共同驗證討論的結果。
31天的月份有:1、3、5、7、8、10、12月,稱為大月。
30天的月份有:4、6、9、11,稱為小月。
2月份28天或29天,稱為平月。
5、你是怎么計算一年有365天或者366天呢?有簡單的方法嗎?(學生交流)
6、為什么只有2月是28天或29天呢?(課件演示)
7、有沒有好的方法來記住每個月的天數,組內交流,集體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