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之謎課堂實錄
下面談談對這節課的看法:
1、教材處理靈活,脈路清晰,環節簡節,緊扣文本特點設計教學,訓練扎實有效。
《月球之謎》是一篇科普文章,文學性不強,沒有明顯的語言規律可循,更不煽情。但是,王老師今天的課卻能緊緊抓住文本的特點,努力挖掘課文中的“人文”因素,努力創設語文的氛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王老師這節課緊扣一個“謎”字,設計了兩個問題:(1)月球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2)課文寫了月球的哪些沒有解開的謎?讓學生帶著這兩個問題邊讀邊想邊劃,然后引導學生讀文本解決謎,最后還有哪些未解之謎等著我們去探索;整個教學設計從“生疑——解疑——又生疑”這樣的思路展開。。
2、合理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本文重點是感受月球的神秘和美麗,引發學生探索的愿望。王老師在課堂上通過多媒體的合理運用,在情趣盎然的情境創設中達成情感目標,激發了學生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
如:本課的開始,讓學生聆聽教師的描述,欣賞一輪明月掛在高空,帶給學生美的享受、美的遐想。在這樣的情境創設下,加上老師優美抒情的引導語,讓學生背誦關于月亮的詩句,達成積累語言的目的,同時給這堂課增加了濃濃的文學味。然后指導學生讀好第一句話,這時學生讀得一個比一個動情,一個比一個精彩,完全與情境融合在一起,被帶入了一個神秘充滿美麗的月球世界。
3、重視朗讀,以疑促讀,以讀促思,評價及時又豐富。
本課盡管是知識介紹性的文章,但朗讀訓練的資源非常豐富。王老師對朗讀的指導非常到位,評價富有激勵性,特別是文中疑問句的指導尤為精彩。如何指導學生讀好問句呢?王老師沒有直接說怎樣讀出疑問的語氣,而是以巧妙的評價語來進行引導。如第一段的句子,因為是遐想,所以要讀得比較舒緩,王老師評價到“沒有讀出神秘的感覺,神秘的地方,要讀出神秘的感覺來。把聲音放低,放沉,放虛。”指導朗讀非常到位。第三和第六自然段中的疑問句是對現象的不解,讀時語氣要稍重些,王老師的評價是“你讀出了困惑的語氣”,“這真是令人費解的謎啊”,“聽了你的朗讀,老師也特別好奇。你能通過朗讀,讓大家都感到好奇嗎?”等。不同的問句有不同的朗讀語氣,王老師的評價語非常恰當、自然,朗讀指導取得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同時,教師語言充滿激情,使被表揚的學生如沐春風,讓傾聽的學生熱情大增。整堂課,沒有煩瑣的分析,以讀代講,書聲瑯瑯,充滿人文性的評價語讓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