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木雕的少年》課堂實錄與教學反思
讓我們先來讀讀少年和“我”之間的第一次對話:
出示:
“買一個吧!”坐凳的主人是個十五六歲、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
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誠懇地說:“夫人,您買一個吧!”
“啊,不,路太遠,這個太重……”我有些語無倫次。
“您是中國人吧?”那少年望著我,猜測道。
我點了點頭。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絲遺憾的神情。我也為不能把這件精美的工藝品帶回國而感到遺憾。
師:請同學們自由讀讀這段對話,注意讀出語氣。(生讀)
師出示句子“買一個吧!” “夫人,您買一個吧!”
師:這兩句在文字上有什么不同?
生:第二句多了“夫人和您”
師:是的,這樣語氣就更加——用課文中的詞語就是——
生:誠懇。
師:誰來誠懇地說說,有點誠懇了,更加誠懇了。跟同桌說說看!
師:剛才我們讀少年的話時抓住了提示語——誠懇。讀對話時啊,就要用這種方法,關注提示語。
師:那這一句呢,讀出什么語氣——
生:猜測。
師:誰來猜測一下?
生讀。
師:猜測的話可以讀得稍微輕一些!再來試試!
生讀。
師:那這一句呢?
生馬上回答:語無倫次師:語無倫次是說話沒有條理。這句自己試著讀一讀!
同桌合作下!
師:誰是黑人少年,“我”的話誰想讀?其他同學讀作者的話。看看你們最后能不能流露出遺憾的神情。
生有感情朗讀。
師:那少年為什么感到遺憾呢?
生:因為自己的木雕不能出售。
師:可能為自己少做了一筆生意遺憾。還有其他原因嗎?
生:因為作者不能把木雕帶回國,少年因作者遺憾也跟著遺憾。
師:恩,那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景區游人如織,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國的成千上萬的游客,賣木雕的少年為什么卻特別喜歡中國人,對中國人有這樣深的情意呢?中國和非洲之間曾經有過感人的故事,你們想看看嗎?
補充閱讀:中國援建坦贊鐵路(屏幕出示一段簡短的文字,教師有感情地朗讀。)
師:就是中國人這種無私的援助,深深地感動了非洲人。
三、細節之中品“感動”
師:愛的傳遞是相互的,非洲少年是如何回報的呢?讓我們一起回到那個晚風吹拂的夜晚,劃出最讓你感動的句子。
師:下來巡視。指名回答。
生:暮色中,我忽然發現——看樣子,他是專門在這里等我的。
師:為什么令你感動?
生:他在這里等我。
師:你等過人嗎,等待時什么感覺?
生:答。(都表現出等人不耐煩的樣子)
師:剛才同學們說的等待都是提前有約的,可我和少年有約嗎?
生:沒有。
師:是啊,那里游人如織,也許1個小時過去了,也許2個小時過去了,也許5個小時過去了¨¨¨此時夜色以晚,可少年依然耐心地等著等著,這種情意怎一個“等”字了得。讓我們帶著這份感動讀一讀吧。
師:還有嗎?
生:他連連擺手,用不太標準的中國話說:“不,不要錢。中國人是我們的好朋友。”
師:為什么感動?
生:他送給我木雕,不收錢的。
師:他是干什么的?他是賣木雕的,卻不要錢,他把中國人當成了自己的朋友,看來真是情意無價。齊讀,可以做上動作。
生:啊!原來是一個木雕小象墩,和白天見到的一模一樣,卻只有拳頭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