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木雕的少年教學案例
扎扎實實教語文——《賣木雕的少年》教學案例
案例背景
《賣木雕的少年》這篇課文按事情的發展順序講述了“想買木雕——挑選木雕——放棄木雕——少年送小木雕”的過程。文章講述“我”到非洲旅行與一位賣木雕少年之間令人感動的接觸,熱情地贊揚非洲人民與中國人民之間純真的友誼。本課敘述詳略得當,作者對美麗的大瀑布風光一帶而過,而是圍繞課文重點,將筆墨放在選木雕、放棄買木雕、送木雕等內容上。課文還準確而得體地運用了許多四字詞語。選編這篇課文讓學生學習有三個目的:一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國人民的友誼;二是通過人物的動作和語言揣摩人物內心活動;三是積累一些四字詞語,并學會恰當地運用。
案例描述
片段一:
師:接下來請同學們默讀課文5-15自然段。帶著這樣的問題——少年和阿姨見了幾次面?他們談了些什么?用筆畫出少年的言行
生默讀,個別同學拿起筆,教師相機引導學生可以動手畫一畫。
師:見了幾次面?
生:兩次。
師:兩次見面就有兩次交談,我們先來看第一次對話(出示課件)
“買一個吧!”坐凳的主人是個十五六歲、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
我捧著象墩,仔細觀賞,愛不釋手。正要掏錢購買的時候,我卻猶豫了:我即將回國,要帶的行李已經超重了,怎么能再帶上這沉甸甸的象墩子?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誠懇地說:“夫人,您買一個吧!”“啊,不,路太遠,這個太重……”我有些語無倫次。
“您是中國人吧?”那少年望著我,猜測道。
我點了點頭。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絲遺憾的神情。我也為不能把這件精美的工藝品帶回國而感到遺憾。
師:自由讀對話,注意讀出語氣。
師:怎么把對話讀好呢?老師送你們四大法寶——關注提示語;標點藏感情;表情會說話;用心去感受。
我們一起用一用。(生以揣摩心態讀)
師:少年的話怎么讀,誰試試?
生:“買一個吧!”
師:同學們覺得怎么樣?買不買?請你把郭老師當做吳晴阿姨,連著第二句也讀一讀。
生:(望著老師)買一個吧!夫人,您買一個吧!
師:我感覺到你非常地——(看著學生)
生:誠懇
師:這就是提示語。不妨把它劃下來。除了這一個,你還發現了哪個?
生:猜測!
師:誰來用猜測的語氣讀讀?
生:“您是中國人吧?”
師:這樣的方法就是關注提示語,大家一起讀一讀(生讀“您是中國人吧?”)你還有什么發現?
生:我還發現書上有“!”和 “?”,也是提示我們怎么讀課文的。
生:還有“……”
師:你很用心!那是阿姨的話。誰來讀讀阿姨的話?
生:“啊,不,路太遠,這個太重……”
師:這句話應該怎么樣讀好?
生:語無倫次。
師:你很會讀書。這就是用心感受。你讀讀!
生:“啊,不,路太遠,這個太重……”
師:大家一起!
生:“啊,不,路太遠,這個太重……”
師:誰能再用心感受感受阿姨此時此刻的心情?
生:很不好意思
生:很遺憾!
師:能不能用上老師的法寶?對了,表情會說話!我們來個師生分角色朗讀,老師讀旁白,你們讀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