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
1、設置疑點,激活思維。
從課文主要內容入手,抓住“賣”和“送”這個矛盾點,對學生進行質疑問難的培養。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引發學生更深入的思考,如:“少年為什么感到遺憾”?在思考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又產生的新的問題,“在世界各地的游客中,為什么單單就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呢”?由于有它特殊的背景,如果不了解背景資料會影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所以我在上課初就向大家介紹了中國援助非洲修建坦贊鐵路的資料,這項工程在非洲深得人心。這樣為后面的課堂做了很好的鋪墊,為后面學生理解“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打下基礎。就這樣隨著他們提出問題的深入,孩子們的思考也更深刻。
2、抓重點詞,以點帶面,理解課文。
抓住表達人物內心活動的“遺憾”一詞,以點帶面向上下文輻射開去,通過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實際,透過人物的言行走進人物的內心的方法理解課文,感悟中非人民深厚的友誼,體會少年的美好心靈。
3、精選資料,升華情感。
本單元明確提出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搜集有關世界各國的文字和圖片資料,交流異地風情。在課前我就提出讓同學們收集了許多資料,從中精選了一部分文字及圖片資料,穿插于教學中,這樣直觀的圖文形式,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激發了學生的情感,我還特別重視了對資料查閱方法的指導以及資料的出示,對愛與友誼氛圍的渲染,使學生沉浸其中,升華了情感。
4、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進行讀寫訓練。
在學生主動、積極的思維中,在豐富的情感活動中,學生獲得了個人體驗和獨特的感受,教師捕捉到后,讓學生及時用文字記錄下來,養成動筆的好習慣。
在這節課中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我的評價語言不夠豐富,應該根據學生的回答給予正確的引導。本身語文課的教學就是在教學生學習語言,作為教師,課堂上的語言應成為一種典范,學生學習的榜樣。這是我在以后的課堂中應努力的方向。
《賣木雕的少年》一文教學反思
第七單元的課文充滿愛,充滿真情,充滿溫馨,一篇篇課文學習下來,總能讓人的心靈得到一次洗禮,情感得到升華。《賣木雕的少年》就是這樣一篇課文,中非人民的友好情誼在文中讓人感動不矣,那少年是那樣淳樸,是那么可愛。當“我”因為那象墩子太大而無法帶回中國而無限遺憾時,那賣木雕的少年靦腆地出現了,帶著對中國人民的無限情誼出現了,學生讀著課文,體驗著賣木雕的少年的一言一行,當學生與賣木雕的少年的情感產生共鳴時,學生的情感也就跨越了國界,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學生的情感也會更美好,從只會關注自己到關愛他人上定會有長足進展。
本課的重點和難點:一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國人民的友誼;二是通過人物的動作和語言揣摩人物內心活動;三是積累一些四字詞組,并學會恰當地運用。本課篇幅較長,情節較復雜,在本課設計過程中,我先抓少年這條主線,體會他對中國人民的友誼,再抓“我”這條副線,理解“我”心情的變化及探究變化的原因,如此主副線交融,互相照應、補充,就會“主干分明”而又“枝繁葉茂”、“血肉豐滿”。但在教學中,更加應該注意主副線之間的聯系,少年的雕刻技術高操,讓我起先是愛不釋手,又因為帶不走木雕而感到遺憾。但又因為少年“內心的真誠熱情”而感到高興和感動!這樣處理文本,更能讓主副線水乳交融,而不能割裂這二者之間的聯系!另外在朗讀上,更要讀出人物的情感變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