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
對于為什么少年會送我木雕,由于有它特殊的背景,如果不了解背景資料會影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所以我在上課初就向大家介紹了中國援助非洲修建坦贊鐵路的資料,這項工程在非洲深得人心。這樣為后面的課堂做了很好的鋪墊,為后面學生理解“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打下基礎。在課堂上的評價語言應該是豐富而生動的,同時也必須具有引導作用。而我在這堂課中評價的語言則不夠豐富。本身語文課的教學就是在教學生學習語言,作為教師,課堂上的語言應成為一種典范,學生學習的榜樣。
《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
在5月份的師徒活動中,我執教了《賣木雕的少年》第一課時。課前,我認真研究了教材,也查閱了課文的背景。我把這節課的目標定位為:一是通過人物言行感悟非洲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二是積累四字成語。
在教學過程時,我首先讓學生從課題入手,說說了解少年的哪些信息,初讀課文后交流又了解了那些關于少年的信息,我的目的是讓學生從宏觀的角度對少年有個了解,對后來感悟少年的言行心理有幫助。在積累四字成語時,我讓學生結合語境了解了詞語的意思。學生能很快了解詞義,也能用詞語說一句話。但我在教學時局限于用課文中的內容說話,沒有讓學生脫離課文內容用詞語說話,在學習詞語時,沒有真正讓學生融會貫通,學以致用。積累并運用的目的沒有很好達到。可能是一開始目標定位的不夠周到。
在感悟少年言行時,我讓學生找描寫少年言行的句子,畫出來讀一讀,讓學生想一想少年給我們留下了什么印象。可能提問的范圍太廣,因為描寫少年言行句子很多,學生泛泛而讀,無從下手,沒有很好的感悟。課后,我在想,怎樣提問才能預期的目標,更具有有效性。也許提問的切入點該小一點,指向性更明顯一點,學生就便于思考。畢竟三年級孩子還小,拋出的問題太大,他們就會無從思考。另外,在課堂中,我總讓學生自讀,希望學生能自讀自悟,我一直認為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可是對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教師的引導尤為重要。他們在閱讀過程中還是比較被動的,沒有教師的目的性向導,他們的閱讀往往失去方向。課堂上我讓他們自讀,他們也只是有點茫然。我不知道他們究竟悟到了什么,但從反饋來看,似乎效果不大。閱讀課最重要的環節是讀,讀中理解,讀中感悟。可是,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我總是無法很好的把握朗讀訓練,不知道怎樣的朗讀才能真正有效,讓學生收獲更多。我還在不斷的摸索中。
雖然本次課堂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我覺得自己學到了很多。每一次研討都是一次磨練,一次成長。能得到同行的批評指正和鼓勵,是我最大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