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故鄉的楊梅》教學反思
《我愛故鄉的楊梅》教學反思
《我愛故鄉的楊梅》是小學語文第六冊的一篇選學課文,這是一篇狀物的文章,寫了楊梅樹的葉、果實,重點寫了果實的形狀、顏色和滋味,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熱愛故鄉楊梅的思想感情。文章脈絡清晰,詞句優美,耐人回味。抓住這一特點我采用讓學生自讀自悟的方法來設計教學思路。
從楊梅的圖片談話入題——第一次與文本對話(初讀):學習生字;思考你從哪里讀到了作者對楊梅的喜愛?——第二次與文本對話(加強讀):找到你認為特別能體現作者對楊梅喜愛的句子反復讀,好好體會。——抓住一個主問題:你從哪里讀懂了作者對楊梅的喜愛?自主讀悟、體會交流——梳理文章思路,進行分段,再讀課題,體會愛故鄉之情。(時間不夠沒達成)——拓展延伸
從課堂實施的過程來看,一、教學目標達成,學生能通過文中詞句的品味,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成功之處①注重學生的自主讀悟,引導他們進行自我感悟,以學生的自我感悟來理解課文,體會感情。教學過程中主要圍繞一個主問題,先讓學生帶著問題反復讀,再說理解的過程中進行指名讀、小組讀、男女分讀、齊讀等形式,最后指導感情讀、美讀。讓學生在反復讀的基礎上感受、品味文章,獲得語文學習的領悟、積累。在加強誦讀的基礎上,獲得運用語言、語調,再現作者的言語氣勢,取得似作者般的真切感受。通過多形式讀、美讀深深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②引導貼近生活,豐富生活經驗。讓學生的經歷與作者的經歷產生同感,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更近一步走進作者的內心,產生共鳴。(楊梅味道的同感、關于楊梅的趣事)在語文學習中有悟有得。③注重學生的交流合作。圍繞主問題安排個人、小組、全班相結合的教學互動組織形式,讓學生既獲得知識、情感的雙重滿足,又增加了學生團隊合作、人際交往、語言實踐的機會。三、遇到的困難① 對學生深層感悟的引導不夠。(調控)② 感情讀、美讀不夠到位。(指導) ③課堂教學時間分配不合理,以至于“愛故鄉”之情沒有提升。(安排) 四、請求幫助的問題:如何讓學生的感悟、體驗體現有層次有重點?如何引導學生對句子中重點詞語的體會,也就是對深層感悟的挖掘?
《我愛故鄉的楊梅》教學反思
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是我在教學中和生活中一直思考的問題。
在講《我愛故鄉的楊梅》時,我是這樣講的,學生初讀課文,教師提出在閱讀中要了解作者是怎樣寫故鄉的楊梅的。學生初讀后,我讓學生聽錄音朗誦課文,并提出讓學生在聽中思考初讀中提出的問題。接下來,我指名學生讀生字詞卡片上的字詞,并請學生交流識記方法。另外就不懂的詞語進行交流,交流中需要通過讀課文來理解的,我放到講課文時理解。
然后我讓在小組內討論,作者是怎樣寫故鄉的楊梅的,在交流中,不作空洞的判斷,要找出相關的句子,讓同學們覺得有道理。小組交流完畢,集體交流,教師做板書,學生先后回答出作者寫了楊梅的形狀、大小、表面、味道、顏色、結果時間;學生說不出作者還寫了楊梅樹,我又讓學生快讀課文找一找作者還寫了什么,結果學生找出了這個問題。我讓學生根據教師板書對作者怎樣寫了楊梅作了小結。之后,我讓學生齊讀第一自然段,讀后,請學生說一說有什么發現,學生找出后半句與題目相同,我指出作者的這種寫法叫“開門見山”。隨后我讓學生重點讀第二自然段,讓學生在讀后進行交流,體會從中想到了什么,學生找出是擬人句,知道的枝條的顏色,葉子的形狀;但不理解“吮吸”和“貪婪”的意思。我讓學生想一想在生活中是否見到過如句子中所述的情景。學生說嬰兒在吃媽媽的奶水時,我說,嬰兒什么時候才吸食媽媽的奶水,學生說餓時,我又引導嬰兒怎樣吸食媽媽的奶水,做動作。引導那動作說明了什么,嬰兒饑餓的難受,拼命的吸,沒有夠。由此,我再讓學生讀課文中相關的詞句。并讓學生說出對詞語和句子的理解。最后,我讓學生說家鄉都有哪些果樹,學生回答后,我有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哪種樹,并說出理由。我引導說,我們也寫一寫自己家鄉的果樹,好不好,得到大家的積極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