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和鹿 習題和相關資料
對付貓災的辦法是養狗。狗確實是養起來了,也消滅了一些野貓,
但能否最后解決問題并不再引起新的矛盾,還很難說。再說,狗多了,愛打群架,吵得人心煩意亂,也是個問題。“叫我們怎么辦呢?”戰士們最后問道。
事實上,諸如此類的事情在世界上許多地方都發生過。一定區域的每一個生態系統,都有自己相對穩定的結構和功能。每一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又都占有特定的位置和起著特定的作用,從而維持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如果引進的外來物種在這個生態系統中沒有位置,那么結果就將是或者不能生存,被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因素消滅;或者由于沒有制約因素而發生爆炸性增長,使另一些物種滅絕并產生連鎖反應,造成生態系統失調。
不是不要引進物種,而是引進物種要符合生態規律,既要有生存條件,又要有制約因素。也就是說,應該讓引進的物種在生態系統中占有自己的合適的位置。
野兔的故事
澳大利亞原來是沒有野兔的。1859年,有幾個歐洲人遠涉重
洋,第一次帶來了24只野兔。
這里沒有野兔的天敵,沒有競爭的對手,于是這24位“異鄉來客”就以它們固有的那種“放蕩不羈”的雜交方式迅速繁衍(yan)起來。
結果怎么樣呢?野兔蔓延極快,平均每年推進113公里,14只發展到幾十萬、幾百萬只。野兔以食草為生。大量的野兔把草原啃得稀
稀拉拉,七零八落,同羊群爭食。當地居民為了對付這些兔子,想盡各種辦法,包括請來貓、狗幫忙,也都不見效果。
直到1950年,從巴西傳未了一種叫做“多發性粘液痛”的病毒性疾病。把患這種病的兔子放回去“散布瘟疫”,使更多的野兔傳染上這種病而死亡,這才急劇地減少了野兔的數量,保住牧草,使澳大利亞的養羊業再度發達興旺。
確實,野兔可做肉食,也可以產出毛皮.但是,澳大利亞著名的養羊業卻因此而衰敗了1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