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射虎》系列解讀及教學設計
【《李廣射虎》是一篇文包詩。網(wǎng)上搜索一下,終于了解了文包詩(以前沒有在意)的相關知識:“文包詩”是蘇教版教材中一種特殊的教學內(nèi)容,它既不同于一般課文,又不同于詩歌,而是根據(jù)那些千古名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詩人的創(chuàng)作經(jīng)歷編寫成的一個生動活潑、語言優(yōu)美的故事,即“文”是由“詩”演化而來的。這類課文,有的是全詩照引,詩文共融;有的是凸現(xiàn)名句,寫出場景,文章中包含詩句,故名“文包詩”。在這類課文中,文章(故事)是詩歌的擴展和闡釋,詩歌是文章(故事)的濃縮和提煉,詩話互照,情景同現(xiàn),是融古今之美于一體的佳作。所以,“文包詩”此類文章的教學,不同于一般課文的教學,它要借文學詩(這就告訴我們,文包詩指向的教學側(cè)重點應是詩,文是手段,詩是目的),旨在引導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習得某種方法,以理解詩意,體會詩人的情感,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美。
細讀全文,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李廣射虎》一文實是對《塞下曲》一詩的誤讀。當然,誤讀不是正解的對立面。李廣事跡載于《史記》,不過很多人知道李廣的神勇和箭術,往往是這首詩的作用,這應該出乎盧綸的意外,因為他本意是將這首詩獻給賞識、提拔他的渾瑊將軍的。隨著詩的流傳,李廣的大名家喻戶曉,渾瑊是誰,幾人知曉?這不能不說盧綸妙筆和《塞下曲》奇特的魅力。今日讀來,我們似乎可以直接把《塞下曲》作為李廣的贊歌。】
唐【有唐一代,尚武之風盛行,雖文人也能發(fā)出“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豪言壯語,更有李白仗劍游俠的豪邁之舉和杜甫觀公孫大娘舞劍器的蕩氣回腸】代詩人盧綸【盧綸(約737-約799),字允言,唐代詩人,大歷十才子之一,漢族,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濟縣)人。天寶末舉進士,遇亂不第;代宗朝又應舉,屢試不第。朱泚之亂發(fā)生后,咸寧王渾瑊出鎮(zhèn)河中,召盧綸為元帥府判官。軍營生活,使盧綸詩風較為粗獷雄放,關于軍旅邊塞詩,寫得極有生氣,特別是組詩《塞下曲》風格雄渾,情調(diào)慷慨,為大歷十才子其他詩人所難及。因他的詩受到德宗重視,官至檢校戶部郎中。正當他在官場將要青云直上的時候,生命卻終結了。有《盧戶部詩集》】寫過一組以《塞【邊塞(第四聲),即后一段中“邊境”】下曲》為題的詩,其中有一首【組詩共有四首,借用漢代名將李廣來歌頌當時英勇無畏的邊關將士(詩人有意識地把將軍同歷史名人李廣相提并論,這就起到以古喻今、贊美欣賞他、重用他的中唐名將渾瑊的目的)的。這一首是該組詩的第二首,全詩顯得氣氛緊張,節(jié)奏緊湊,簡直使人有不敢喘息的感覺】是這樣的:
林暗草驚風,【讀“林暗”一詞,“逢林莫入”頓時蹦進我的腦海。黑暗的樹林往往意味著陰謀與險惡,讓人的心狠狠地揪著。草驚風:即“風吹草動”,形容邊地野草在疾風中顫動。一陣風刮過,在最短的時間里,涼透了我們的身體和內(nèi)心:“莫不是要發(fā)生點什么?” 古有“云從龍,風從虎”的說法,這里是用“驚風”烘托猛虎出林的氣勢和氛圍】
將【第一聲】軍夜引弓。【引弓:開弓。敵情不明,弓箭開道。這一招,曹操最擅長,稍前一點,黃祖在對付孫堅的時候也用過。盧綸的知音渾瑊作為一代名將,倒也不是徒有虛名,該是智勇兼?zhèn)湫偷摹?div class="usdcv83ic" id="ArtCutPage">共6頁,當前第1頁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