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射虎》系列解讀及教學設計
平明尋白羽,【作為詩句,難得一見的大白話。白羽:指箭,因箭的尾部裝有白色的鳥的羽毛】
沒在石棱中。【沒:音mò,陷沒,指箭射入石中。石棱(léng):即棱石,指有棱角的石頭。寫“箭”么?no!言在此箭,意在彼將——渾瑊將軍實在是要好好感謝自己的眼光,沒有白提攜盧綸一把,沒有盧綸,有幾人有得識你渾瑊的機會?一身智謀,一身武勇,泯于煙海矣。】
【疑惑:從分段的角度來說,第一自然段和這首詩是合為一個段落,還是分開為兩段?從標點是“:”來看,當為一段】
這位“夜引弓”的“將軍”,便是被人們稱為“飛將【第一聲】軍”的李廣【漢武帝元光六年(前129),任驍騎將軍,領萬余騎出雁門(今山西右玉南)擊匈奴,因眾寡懸殊負傷被俘。匈奴兵將其置臥于兩馬間,李廣佯死,于途中趁隙躍起,奔馬返回。途中,射殺追騎無數。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剛縣,今內蒙古寧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稱之為飛將軍,數年不敢來犯。古之名將,惟有被金人畏稱“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岳飛與之一拼,不過,岳家軍是弱者(大宋)中的強者,是當時的另類;李廣是強者(大漢)中的強者,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李廣是西漢時期一位神勇無比的將領。詩中描述的,就是他在鎮守北方邊境時發生的一件事。
【本段的教學,抓住“神勇無比”一詞,這是本文也是本詩點睛的詞語,是對李廣的勇武最凝練、最精準的概括,一個“無比”體現了李廣的獨一無二、不可復制】
一天夜晚,月色朦朧【暗。因月色暗淡,模模糊糊看不清楚叫“朦朧”。自然環境的幽暗給置身其中的人特別原本警惕性很高的軍人的判斷帶來難度,也為后文誤“石”為“虎”提供了最好的注腳。這里的朦朧該是恰到好處的朦朧,稍微清晰一點,不會有誤判,因為長年駐守的慣將們視力和判斷力可是相當的出色,想騙過他們的眼睛,是一件易事么?黑透了,目標模糊,方向不明,焉能一箭中的,沒入石棱,再也拔不出來?言雖簡,意實深,意味悠長】,李廣帶兵外出巡邏【少數人組成的精干的小部隊巡查、警戒以保證大部隊的安全】,路過一片松林【林。對于軍人來說,樹林是個敏感的地方。盡管天天巡邏,或許天天都會經過此地,但誰也不能保證眼前的樹林還是昨日安寧的樹林,充滿了無數的變數。可以想見,每天看到樹林,帶隊長官定會拔出佩劍:“刀出鞘,箭上弦!”士兵們頓時神經繃緊,如臨大敵】。一陣疾風吹來樹木野草發出“沙沙”的聲音【草驚風。長時間的靜謐,讓將士們的神經越繃越緊,初次巡邏的新兵蛋子保不準冷汗早已浸透了全身!隨風飄來的任何聲響都會觸動他們心底最柔弱、卻也繃得最緊的那根弦。此時此地,草木皆兵不再是小說所描繪而是真真切切存在著的,的確,哪怕是不經意的一點聲響很可能會要了其中一個或左右人的性命。言雖寥寥,緊張之極!】。李廣想到【此時才想到,來得及么?真所謂“說時遲那時快”!】這一帶常有猛虎【果真是猛虎么?有這種可能,也會有其他的可能】出沒,便用警惕【音tì,意即對可能發生的危險情況或錯誤傾向保持敏銳的感覺,近義詞:警覺、小心等,此處說明李廣的戰斗經驗非常豐富】的目光四處搜尋著【當然,不是他一個人在戰斗】。猛然間,李廣發現前方的草叢中,影影綽綽【yǐng yǐng chuò chuò,意即隱隱約約、模模糊糊,看不真切】蹲著一只老虎,便連忙【發現目標,不由分說,立即動手,符合軍人必備的特有的快捷,即“動若脫兔”】拈【音niān,指用手指捏搓或拿東西,這里當是用左手舉起弓】弓搭箭,運足氣力,拉開硬弓【將軍夜引弓。雖遇緊急情況(甚至敵情不明),但忙而不亂,拈弓、搭箭、運力、射擊,一氣呵成,絕無半點拖泥帶水,著實是名將風范】。“嗖”的一聲,一枝白羽箭射了出去【從后面的行文斷定,將軍帶隊伍回營了。遺憾!作為一代名將,一箭射出就解除警惕嗎?最起碼也要伏于原地或有序散開觀察一定時間,何況,你能確定前方是老虎、石頭,或是敵軍(倘若是敵軍就糟糕了,你發現的是敵人的潛伏部隊,你射中的是敵軍中的“邱少云”,就貿然后撤,還敢想后果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