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射虎》系列解讀及教學設計
當然,教材編輯考慮的肯定比我輩深遠得多,教材編輯時自也不用考慮此類“誤解”,我們在教學時更不必跟學生講這些。采用文包詩這種極富趣味的形式來學習古詩的理念很值得我們借鑒,推廣,但不能以“文”來替代我們的理解,來替代學生的理解。學生似乎也不必要過于深刻的理解,學習故事的目的當是感受古代文字的美,有時候,這些美往往是朦朧的,不可言說的,一種意味,一種感覺,激發著學生內心最敏感的區域——怎么做?似乎說著說著就掉進一個圈兒,不教,肯定不行;教了,可能達不到這樣的預期,如何教學?繼續留白……
三
歷史的李廣和《李廣射虎》中的李廣解讀:
李廣,絕對是個英雄,悲情英雄,或許可以說,李廣的一生就是個“杯具”。
歷史的李廣是司馬遷書就的,當然,司馬遷也是個杯具,讀《史記》,我們可以感受到司馬遷身上洋溢著濃濃的英雄情結,就連刺客、走卒中的英雄也能入他的眼,何況出身貴族、騎術箭術俱獨步當朝、被敵人畏稱為“飛將軍”的李廣。推而廣之,古代具有英雄情結的讀書人遠不乏人(現在也是不少),將李廣作為歌頌對象的就多了去了:盧綸的《塞下曲》為我們熟知,王昌齡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高適的“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杜甫的“短衣匹馬隨李廣,看射猛虎終殘年”等更是將李廣的英雄形象刻畫得神乎其神。同時,為李廣叫屈的聲音也此起彼伏著:蘇泂一聲長嘆:“嘆天生李廣,才氣無雙,不得封侯。”王勃信口而言:“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王維在《老將行》中寫道:“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就連李廣自己也很納悶:從弟李蔡為人在下中,卻很早就能封侯,甚至官至宰相,位至三公。納悶之余,還找了算命先生,得到一個荒謬的結論:坑殺降卒,故天譴之。甚至最后在迷途失期之后,不屑辯解(只怪自己命蹇,何必辯?“廣結發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廣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余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憤然自盡,結束了傳奇的一生。出于對英雄的敬仰,大家多對其寄語贊頌或叫屈,很少有人顧及分析李廣“難封”的緣由。司馬遷在《史記·李將軍列傳》早就提及,不過他生怕有損李將軍的高大形象,故而只是約略暗示,便又回到歌頌的大道上了。李廣是個英雄,但不是圣人,更不是完人,就像《亮劍》中的李云龍一樣,是一個血肉豐滿、優點和缺點都極為突出的英雄。典屬國公孫昆邪眼中的李廣“自負其能”,有逞個人英雄主義之嫌;追殺射雕者、“大軍不知廣所之,故弗從”,顯示了李廣無視大局、狹隘的戰略眼光;立斬曾嚴格履行公務的霸陵尉,睚眥必報、目中無人的稟性暴露無疑;坑殺降卒更是毫無信義之舉;作為將軍“廣行無部伍行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刀鬬以自衛,莫府省約文書籍事”,簡直視作戰為兒戲,視屬下成千上萬士卒的生命為兒戲。綜上,李廣是將軍,“飛將軍”,可以沖鋒陷陣,但不能當大將,因為他欠缺大將的戰略眼光、戰略素養和包容一切的胸懷,漢武帝怎會用他?所以像陸遜那樣的書生都可以拜大將,李廣不行。不過,從《亮劍》熱播不息、李云龍贏得如此多的粉絲來看,有缺點的英雄顯得更加可愛,這也是千百年來一代又一代文人和草根如此推崇、喜愛李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