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拉薩的天空 資料、課前思考和課后反思
在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找到,拉薩的天空最主要的特點是湛藍、透亮。再讓學生抓住這兩個詞,找找到底為什么要這樣說?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我在此基礎上,再進行總結,感覺效果還是比較好的。但有一個地方:窗簾,對于這個詞,學生都知道,但為什么說天空是窗簾,與它相匹配的建筑物是什么?學生就有很多種說法了。因此,這一階段,要給予學生充足的閱讀時間,畫出描寫天空“藍”的句子,再與同桌交流感受。
另外,在一開始利用多媒體充分地向學生展示各種拉薩藍天的圖片,把學生引領進遼闊、純凈、如仙境般的天地,拉薩的藍天在學生面前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魅力。此時讓孩子們用一個詞來形容拉薩的天時,他們異口同聲從心中喊出了“藍!”。因此,在品味文中描述藍天的語句時,他們憑借多媒體畫面與自己既有的生活經驗,在心中涌起了對這美麗的天空的無限遐想,產生了獨特而到位的體驗。
拉薩這個有名的“日光城”,只欣賞了圖片,對于置身江南水鄉的孩童而言僅是淺顯的印象!伴喿x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苯處熀蛯W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維度的思維和情感都在對話中碰撞、交流,最后達到交融的境界。只有引導學生以聲如文、讀中賞析,才能幫助他們建立豐富的感性認識,理解課文內在的意蘊和情感。我立足于“讓課堂書聲瑯瑯”,帶領學生“披文入境”、“潛心會文”,在個體悟讀、集體精讀中用心靈去感悟語言,引導他們在對“圣地的窗簾”的反復欣賞中體驗語言的節奏感、音韻感,由此感受和再現文章的情思美感。學生在明凈的情緒、純潔的境界不斷得到升華的過程中從心里頭悟出了:“圣地的窗簾”,你真美!。
第三課時
本課時的重點是對于課文的背誦,在指導學生背誦這篇課文時,我抓住課文清晰的層次,讓學生通過讀、想、背的方式不斷感知課文內容,在背誦的過程中不但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提升了對課文的感知和領悟。所以,今后的教學中要注重學生朗讀感悟的訓練。
學生掌握得比較好,因此在背誦上沒有什么大問題。只是在練習中,填空部分我還不夠滿意,有些學生有多字、漏字、錯字的現象,在這兒我著重提醒他們要注意,寫完后用手指點著寫的字,逐字逐句的朗讀一遍,相信持之以恒一定能改掉這個不好的毛病。
課前思考:
《拉薩的天空》是蘇教版第二組的第三篇課文,相比于同單元的《北大荒的秋天》《西湖》,這篇文章篇幅稍短,生字詞較少,學生閱讀的障礙要少于前二篇課文,我想,能不能在初步閱讀的基礎上讓學生來發現課文中的問題呢?于是,我決定打破常規來作一次嘗試。
第一課時
一、檢查預習,整體切入。
指名讀題后,我沒有讓學生對課題質疑,也沒有介紹拉薩的地理、區域,而是直奔主題:“小朋友預習了課文,現在誰來說一下拉薩的天空留給你什么印象?”學生用“很美、一碧如洗、一塵不染、純潔”以及本課中的“像藍寶石”等詞來形容,我把它們一一工整地寫在黑板上。
二、找一找,用一用。
提出新的訓練要求:“小朋友還想讀課文嗎?看看作者是用哪些詞語來形容拉薩的天空的?用筆劃一劃!痹趯W生讀完后,我一邊通過指名分節讀課文的方法抽查和指導學生的讀準、讀通情況,一邊交流課文中的詞語。于是,黑板上又出現了“湛藍、透亮、純凈、明潔、讓人神往、藍晶晶”這幾個詞,然后指名和集體朗讀這些詞語,理解詞義。其中“湛藍”一詞重點指導讀音,用“透明”來啟發“透亮”的詞義,比較“純凈”、“明潔”與“純潔”的關系,用“藍水晶”來形象地理解“藍晶晶”,把“讓人神往”和游人聯系起來。 “黑板上的這些詞都可以來形容‘拉薩的天空’,我們可以說‘很美的天空’,也可以說‘拉薩的天空很美’,小朋友像老師一樣來說一說,好嗎?”由于這種方式前幾天已訓練過了,所以學生輕車熟駕,一個個漂亮的詞組和句子從一張張可愛的小嘴巴里飛出:“一碧如洗的天空;拉薩的天空一碧如洗!薄罢克{的天空;拉薩的天空是那么湛藍!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