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拉薩的天空 資料、課前思考和課后反思
課上完后,我創設了一個情境,讓學生熟讀課文后,當一批外國游客的導游,將拉薩的美麗風光介紹給游人.
課前思考:
一、設計理念
教學的本質是對話。《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為了體現這一全新的閱讀理念,本教學設計立足于“閱讀文本”,引領學生反復觸摸文本語言,“披文入境”、“潛心會文”,實現教學的和諧互動,使閱讀教學過程變成一種動態性的、生成性的對話過程,從而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和審美情趣在這個對話的過程中得以培養與提升。
二、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
(一)初讀課文,感知美
(意圖:“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教學伊始,引導學生與課題進行對話,讓學生透過“眼睛”窺見內容,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
(二)精讀課文,體會美
精讀課文時,可以抓住“那里的天空總是那么湛藍、透亮。好像用清水洗過的藍寶石一樣。”這句話挈帶全文,引領學生品讀文本的語言,感悟拉薩天空的美。
(意圖:給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和自由朗讀的時空,激發學生參與讀書的欲望。同桌互讀、指名賽讀等讀書方式的運用能有助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感悟文本語言;能有助于學生在與同伴交往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還有助于因材施教,彌補一位教師難以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缺憾)
(三)誦讀課文,傳達美
(意圖:誦讀是達成對話的一種途徑,也是對文本音韻美、形象美、蘊涵美等多層面進行整體欣賞、品味的過程。給學生自主支配的時間進行誦讀,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夠透過文本的語言去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傳達美,陶冶心靈,培育審美情趣)
課后思考:
圖文合力感:課前的圖片展示為孩子的情感投入奠定了基礎,但是,圖片的利用價值遠沒有結束。課堂上,當師生一起學習課文時,適時利用圖片,將圖片與文本恰當結合,形成合力,定能收到超值效果。《拉薩的天空》一文,有這么一句“有貼著山頂的白云映襯,湛藍的天空顯得越發純凈;有拉薩河畔草地的對照,湛藍的天空顯得更加明潔。”如果讓學生光從字里行間去理解含義,去體驗作者的情感,從而激起學生的情感,是比較困難的。此時,教師可以將教室里展示的圖片充分地利用。在一副風景圖片前,孩子們停住了視線,只見湛藍的天空飄著幾朵白云,白云下是一座座秀麗的山峰,山前是一片綠色的草地,草地邊緣則有一條清清的小溪緩緩地流過。通過看圖,結合讀文,孩子們的情感一下進入了拉薩美麗的風景中,被拉薩純凈、明潔的天空所吸引,喜愛之情油然而生。
授后反思:
這篇課文是從訓練的角度來設計和操作教學的,教學的機動性和隨意性較大,原來準備二教時的內容,結果上了三教時。這種教學方式是否有些過激,是否有急于求成的感覺?但我還是清楚地認識到,課堂教學的操練就像訓練學生掌握基礎知識一樣,必須有一個反復的過程,而且這樣的反復,還會很長。這將考驗我們教育教學的耐心。
課后反思:
這堂課我主要是指導學生背誦。由于沒有經驗在指導背誦時有點不知從何入手,感覺很單調。這堂課我一邊指導學生背誦一邊復習一些知識。一堂課下來雖然學生基本都能把課文背誦出來,但是在引導和形式上還有很大問題。課后經過師傅的指導,我明白指導學生背誦時教師的引導是很重要的,這關系到學生能不能很快的背出課文而不感覺背誦很單調、乏味。同時背誦的形式也可以多樣化,可以用一些比賽的形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像這篇描寫景物的課文在背誦時還可以利用圖文結合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興趣。學生在聽別人背誦的時候老師還可以適時的提出一些問題。比如:你聽了他的背誦你感受到什么?你想到什么?等之類的問題,使學生多一點想象,有助于學生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