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說課稿
在課堂學習評價中,我嘗試讓自評與他評、師評與生評相結合,讓評價主體多元;讓總結性與商討性評價相結合,讓評價方式多元;讓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讓評價項目多元。通過積極、有效的評價,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評價”中成長。
四、 說教學流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因此,我在執教《蒲公英》一課時,努力實踐以學生的“親歷感受”替換教師的“繁瑣分析”,用師生間充滿靈性的對話營造詩情新課堂,讓學生樂學愿學。針對教材,針對目標,針對“先學后教,合作探究,當堂達標”的課堂教學基本模式,這篇課文的教學我是這樣設計的:用兩課時教學全文。第一課時:揭示課題,初讀,學習生字新詞,整體感知全文,細讀精思,突破教學重點。第二課時:精讀感悟,突破教學難點。
(一)課前預習
剛升入三年級的學雖然已經知道課前要預習,但缺乏目標性、計劃性。為了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提高預習實效,我事先為學生設計了預習卡內容:1、我讀了( )遍課文,已經把課文讀得流利了;2、我已經找出了本課的生字,并在課文中標上了音節,并把它們記住了。3、我已經找出了含有生字的詞語,通過聯系上下文、生活實際或工具書已經理解的是( )這幾個詞語,還不理解的是( );4、再讀課文,邊讀邊想,我知道本文主要的主要內容是( )。對于不懂的地方在文中打上小“?”。
(二)教學流程
初讀
1、學生自由讀課文,邊讀邊回顧預習中的收獲和疑惑。
2、檢查預習:第一步出示本課生字詞,指名讀并交流。第二步檢查讀課文。第三步初步了解學生通過預習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程度。
細讀
增加密度 ,開闊視野, 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這個環節主要是引導學生邊讀邊理清文章的脈絡。讀第一小節時結合掛圖師問:圖上畫的是什么?誰能看圖向我們介紹這種植物?從而引導讀第一自然段。讀第二小節時引導的問題是:可愛的降落傘們究竟會飄落到哪里去呢?在學生反復讀的基礎上讓他們交流讀懂了什么?然后指導朗讀。突出:別 也不要 只有……才……等詞。讀第三小節聽了太陽公公的囑咐,小降落傘齊聲答到:……(引讀第一句),再問絕大部分的種子聽了太陽公公的話,到泥土中去生長了,可是,有兩顆小種子卻不這樣想,它們是怎樣想的呢?而讀第四小節則過渡:種子的選擇不同,它們的結果怎么樣呢?最后再有感情地朗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