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說課稿
一、關于教材
《蒲公英》一文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蘇教版)第五冊的一篇課文,是一則寓言故事,全文采用擬人手法,寫出了成熟的蒲公英對太陽公公的囑咐所持的態度,選擇不相同,結果他們的命運截然不同。從而告誡人們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不要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而應該聽從前輩的正確教導,實事求是、腳塌實際。文章不但是思想教育的好材料,同時語言優美、生動,又是一朗讀的好材料。
二、 關于教法
本人在教授這篇課文時,緊緊抓住兩條主線進行精讀指導:一是通過理解關鍵詞語來理解課文內容,并讀好人物對話;二是引導學生從蒲公英種子的不同選擇而造成的不同結果中領悟作者的情感傾向。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讀的訓練,以讀代講,力爭讀出情、讀出字、讀出理。還力求在課堂中創設一種童話世界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加深對課文主旨的理解。
三、 教學流程設計
1、 強化初讀看圖認識蒲公英,揭示課題,簡介內容,指出本文并非介紹植物,而是一個寓言故事。由此引入處讀,主要解決“讀準字音、讀通課文”的問題。
2、 精讀感悟讀第一自然段時,抓住“潔白”“絨球”“藍天白云”等詞,引導想象蒲公英種子無憂無慮的愉快心情。第二、三自然段是重點。理解;(1)太陽公公對蒲公英種子的親切關懷;(2)蒲公英種子的不同態度;教學形式主要采用:聽錄音——讀課文——找關鍵詞——分角色朗讀。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第四自然段,引導學生從兩種命運的對比中,體會內涵的道理。在讓學生充分討論后,讓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理解和觀點。
3、 復述課文采用分角色朗讀或表演課本劇的形式,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四、 關于學法在學法設計上
著重以讀為主、以自己學習為主、以討論為主,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為突破口,以取得“讀的熟練、學的投入、議論踴躍”之教學效果。
教案: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會用“親切”造句,理解意思。
3、能在朗讀的過程中,懂得小種子這樣選擇的后果。
4、簡單地復述有關段落,課文。
教學重、難點: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復述。
2、理解小種子的做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師:同學門,上一節課我們已經初步學習了《蒲公英》這篇童話故事,下面老師要先來檢查一下同學們學得怎么樣,還記不記得?
(1)出示詞語,讀一讀
可愛 絨球 降落傘 記住 表面 銀花朵朵
迷惑 泥巴 金燦燦 富有 生根長葉 競相開放
先請一個學生讀,再集體朗讀三遍。
(2)師:同學們詞語都記得不錯,那你們還記得這篇課文是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呢?
讓學生說一說內容。
師:看來同學們上一節課學得真不錯。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細細地讀一讀這個故事,同學們一定會有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