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破陋習》教學反思
我覺得,把握文本的內容至關重要,教師要成為文本的知音。文本中所蘊含的文章的精髓或某種觀點,需要教師首先走進文本,與文本通過零距離的接觸,對文本充分的解讀。品味到文章語言的精妙,感受到字里行間流淌的情感。只有這樣,教師才可以帶著孩子走進文章的世界,才能引導學生創造性參與文本的意義生成過程。
《孫中山破陋習》教學反思
《孫中山破陋習》講述了中國辛亥革命先驅孫中山小時候目睹自己的姐姐被迫纏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選廢除纏足陋習的事。這篇文章運用對比手法。寫出了孫中山姐姐纏足前的活潑能干,纏足后的肉體及心靈上的痛苦,強烈地控訴了辛亥革命前纏足陋習對中國婦女的殘害,字里行間謳歌了中國苦命先驅孫中山從小就具有凡事獨立思考,不盲從,敢于反抗封建陋習的獨立人格,堅決與封建氣力作斗爭的革命精神。
全文共8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了孫中山小時候喜歡活潑能干的姐姐。第二-第七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段。寫了孫中山的母親受封建習俗的影響,強行給孫中山的姐姐纏足,他的姐姐從此失去了歡樂。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孫中山幼小的心。第八自然段寫辛亥革命后,擔任臨大總統的孫中山首先廢除了殘害中國婦女上千年的纏足陋習。課文思路清晰,層次清楚,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姐姐纏足前后鮮明的對比,我抓住文中的關鍵詞通過引導學生朗讀,來深切地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
朗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手段,它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課文情感,發展積累語言,陶冶情操。《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修改化行為,不應拿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本文主要是孫中山與他媽媽的人物對話,感情真摯動人。在教學中我用較多時間進行朗讀訓練,再通過讀來表達自己所體驗的情感。同時對學生的朗讀進行適時合理的評價,激發學生向更高的朗讀目標努力。
語言是情感的載體,情感是語言的內涵。《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獨特體驗”。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設計了給學生講講纏足的事,想一想孫中山當時的心情,到最后想對孫中山說些什么?等練習說話的環節。這些說話練習,力求激發學生發揮豐富的想象,引導學生運用學過的語言文字表情達意,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