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課]聽《狼和鹿》有感
一片蔥綠,生機勃勃的森林到后來變得奄奄一息,并且圖文的鮮明對比給了學生強烈的沖擊。看得出,學生的內心深處被觸動了。他們的朗讀聲中流露出了對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的喜愛,還有對25年后荒涼的凱巴伯森林的沉痛和惋惜。
2、尋找森林改變的根源
進行第一組對比后,陳老師緊接著抓住同學們內心的疑惑,問:“這一切的變化都源于什么?”再請學生默讀課文找到答案,明白:原來,人們恨透了狼,大量捕殺狼是森林變化的導火索。最后讓學生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聯系文中的句子說話,領悟人稱狼為“功臣”,稱鹿為“禍首”的原因。進而水到渠成,明白文章所蘊含的道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從疑惑到解決疑惑,思維就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了學習中,較好地完成了學習任務。
此外,整堂課,耳畔時常回蕩著瑯瑯的讀書聲。陳老師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朗讀(個別讀、齊讀、分角色朗讀等),努力做到在讀中理解課文,在讀中感悟課文。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真正地成了學習的主人。他們圍繞課文內容,一遍又一遍感受著森林、鹿群的變化,產生了真切的情感體驗,加深了對課文語言的感悟。
在課堂即將接近尾聲時,陳老師帶領學生呼吁:人類要注意維持“生態平衡。”但介于學生對“生態平衡”這一專業術語的理解有難度,她搜集了三組人類破壞生態平衡的事例,在班上進行朗讀交流,比如“人們帶來野兔,由于沒有天敵,繁殖的越來越多,威脅人類生活”“人類大量養殖螃蟹,破壞莊稼,破壞生態平衡。”等等,既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又讓他們更真切地認識“生態平衡”的概念,更加自發地去保護生態平衡,讓學生深刻明白“維持生態平衡我們都有責任。”
這堂課,教師精心地預設,學生巧妙的生成。語文課成了思想課,看到自己學生課堂上的精彩表現,我暗自驚喜。但是,學生的朗讀水平有待加強,因為個別朗讀打動人心甚少呀!發現問題了,就該努力去改變!